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3/33页)
为争取主动权而实施的简短作战行动,总是有利的,在战略方面更是如此。事实上,战争艺术就在于将主力放在决定点上,首要手段就是争夺主动权。谁能掌握主动权,谁就能率先将主力投入在应该实施突击的决定点上。等待敌军来进攻,只会陷入被动,因为它不知道敌军会从哪个方向攻过来,也找不到合适的防御方法。
在战术方面,进攻也比较有利,但其程度不如在战略方面,因为作战的地域不大,即使夺取了主动权,也无法完全隐蔽行动,敌人能察觉并采取措施防备。此外,进攻一方为了到达敌人战线,必然要跨越多处障碍。
在战略和政治方面,不论进攻如何有利,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一直不停地进攻。没人敢说,以进攻为开始的战争不会转入防御。正如我说的那样,经过周密部署的防御也是有一定好处的。防御通常可分为两种:惰性防御,也可叫消极防御;积极防御,即同时也要实施突然进攻的防御。消极防御危害很大,积极防御则能取得成果。防御的目的,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保护国家部分领土不受敌人威胁。一切防御战争的目的,在于制造各种困难,以阻止敌人前进,同时使自己的军队免遭损失。任何敢于进攻的一方,总是基于某种优势发起进攻,总是竭力速战速决,相反,防御的一方,则应该尽量拖延战争结束的时间,以耗尽敌人的精力和资源。
一支军队只有遭到失败,或敌人占据绝对性优势时,才可实行消极防御。消极防御的军队,可以利用地形,凭借天然的和人工的障碍,尽力扭转劣势,加强一切力量。消极防御,在某种情况下,也会有利,前提是指挥官一定要头脑清晰,权衡利弊,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绝不轻易在固定的点上不动,静待敌人的袭击。反之,他应该灵活作战,争取主动权,利用一切机会抓住并打击敌人的弱点。
我一直认为积极防御[1]作战,总是有利的。采取这种行动,可以利用攻防两种优势,因为在准备充分的决定点上,既能争取主动,又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突击。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在最初的三次战争中采取的侵略行动,而在之后的四次战争中,则造就了攻势防御的典范。这部分归功于敌人给了他充分的自由,使他得以顺利夺取主动权。
威灵顿[2]在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也曾采取过这种方式。他所采用的作战方法,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而言,是最明智的选择。
说到底,一个将领最突出的才智,就是善于攻防转换,尤其是善于在防御交战最激烈时重新掌握主动权。
战区
一个战争区包括两个国家交战的所有地区,这些地区可以是它们的领土,也可能是它们盟国的领土,或者是因为某种利益而卷入战争旋涡的某国领土。如果战争还包括了海上作战,那么战争区就不仅限于国家范围,甚至可能涉及两个半球,例如,路易十四时期开始的英法战争,就是如此。
战争区的位置很不固定,极容易受偶然情况的影响,所以不要把战争区和战区混淆了,战区是不受复杂情况影响的、每个军团占领的范围。如法奥两国之间的陆战,战争区只包括意大利,如果德意志诸邦参战,那么战争区就要加上德意志。
几个军团协同作战时,整个战区就是相当于一个棋盘,指挥官应该运用战略调动棋子(军队)达到既定目标。当每个军团独立作战时,各个军团都有独立的战区。军团的战区,包括该军团要夺取和防守的全部地区。如果是几个军团协同作战,每个军团的战区都是总战争区的一个部分,该战争区内所有军队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行动。
每个战区,不论地形条件如何,都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一个固定的作战基地。
2.一个主要的作战目标。
3.作战正面、战略正面、防线。
4.临时战略线和交通线。
5.各种天然和人工障碍。
6.战略要点。
7.作战目标和主要基地之间的临时基地和中间基地。
8.行动失利时的掩蔽所。
举例说明,假设法国决定派一个总指挥率领2~3个军团,入侵奥地利,各军团分别从美因茨、上莱茵、萨瓦出发。这些军团中,任何军团所通过的国家都将成为战争区的一个战区。在此情况下,每个战区都应该建立基地;确定行动目标和作战地区,以确定进攻时从基地到目标之间的作战线,防御时从作战目标到基地之间的防线。
已经有不少专著探讨战区各方向上的地形点在战术和战略上的特性。道路、江河、山脉、城市、森林,以及要塞,都是研究者讨论的对象,但多数人的意见也不见得有多么高明。有人给这些名称附加一些莫名其妙的含义,什么江河就是最优良的作战线,对于这样的作战线只要准备两条以上的道路,供军队在作战地区内运动,甚至还主张江河可作为退却线和机动线!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唯一可取之处是,江河可以作为良好的补给线,它是建立作战线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