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米夏埃尔计划(第2/8页)

布鲁赫米勒的炮击战术是可以被制伏的,德军在1917年伊普尔战役中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这要求放弃坚守强大的固定前线的防守概念,只留下一些机关枪做掩蔽,然后把大部分部队转移到德军炮火射程范围之外。贝当理解这点,但他不是鲁登道夫的目标。那些即将被米夏埃尔计划打击的英军将领,根本不理解这一点。

这些英军将军中有亨利·霍恩(Henry Horne),他指挥第一集团军,在战场的北面防守阿拉斯;朱利安·宾(Julian Byng),指挥第三集团军,位置在霍恩的南面;休伯特·高夫(Hubert Gough)指挥第五集团军,位置在宾的右面,以圣康坦为作战中心。这三人一共统领55个师的兵力,兵力大部分集中在北面,高夫的战线最长、最薄弱,大部分地段是从法国人手中接管过来的。宾和高夫有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前线,余下的后备部队都部署在2英里或3英里远的后方。黑格的主力后备部队离前线有15英里远,距离太远而难以迅速采取行动。

进入3月份以后,黑格相信英国远征军将是德军的进攻目标。但是,他认为德军将在佛兰德斯发动主攻。由于英军在佛兰德斯有较强的兵力部署,所以他的信心十足。他在日记中写道:“恐怕敌人会发现我们的前沿是如此的强固,所以他们绝对不敢轻举妄动,否则肯定伤亡惨重。”公平地说,情报部门给黑格的报告有时包含着可悲的错误,有时相互矛盾导致迷惑。3月21日,他的情报部门提交的一份报告说:“有许多明显的迹象表明,敌人将进攻第三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的前线,目标是切割掉康布雷突出阵地,并把我们的后备部队引过来。”这份报告简直就是一字不漏地描述了鲁登道夫的计划。后来,还有一份报告证实了德军进攻计划的原因。但是,英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应对,这很可能是有其他情报描绘其他可能性。3月16日,黑格根据情报做出判断,德军没有在从康布雷至巴帕姆的南部战线集结兵力。尽管这份情报提供的事实是正确的,但它提供的结论是危险的,根据它的结论,英军没有理由害怕德军在康布雷至巴帕姆的南面发动进攻。德国进攻部队在3月16日之前确实还没有抵达目的地,但是有47个师的兵力正在向目的地运动,几夜的行军就能抵达前线。

每天都有新的迹象表明有大战事要发生,而且很快。德军在3月11日改变了电报密码,这肯定是行动前的信号。

在3月20日之前,德军在霍恩和宾对面长达9.5英里(约15公里)的前线上布置了14个师的兵力和2200门大炮。这是德军的前锋部队,指挥官是奥托·冯·比洛(Otto von Below),卡波雷托的胜利者,他的目标是突破霍恩的防线,向西推进至阿拉斯,然后向右回转。这个从后面包围英军的动作威胁性很大,迫使黑格调遣他的后备部队前来阻止比洛的道路,削弱英军在佛兰德斯的兵力,从而达到米夏埃尔计划的最初目标。

比洛的左翼是德国第二集团军,指挥官是格奥尔格·冯·德马维茨(Georg von der Marwitz),他曾指挥1917年的康布雷反击,还曾任担任把俄军成功清除出加利西亚的那个集团军的总参谋长。他的部队要与比洛部队步调一致地前进,扩大被撕开的英军战线。德马维茨的部队的南面是胡蒂尔,他刚从东线调来。胡蒂尔的任务不多,主要是向其他德军部队提供一个支撑点,他有21个师的兵力,2600门大炮,足够阻挡从南面来的法军。胡蒂尔的炮兵部队由布鲁赫米勒亲自指挥。比洛、德马维茨、胡蒂尔的部队加在一起有100万人,称得上是一支能产生雪崩效果的大部队。

在3月21日凌晨2点钟的时候,浓雾覆盖了大地,能见度只有几码远,皮卡第在3月的凌晨常有这样的浓雾。接近5点钟的时候,由于不能肯定风向是否适合投放毒气弹,德军有一些犹豫不决,又过了一会儿,炮击开始了。在森斯和奥伊斯河之间40英里(约65公里)长的前线,6473门大炮倾泻出火焰、钢铁、毒气。按照布鲁赫米勒交响乐般错综复杂的计划,重型加农炮、轻型加农炮、榴弹炮交替更换着弹药的类型和发射角度。早晨8点15分,德军大炮进行最后震撼性的轰击,所有的大炮都以最大的限度将炮弹倾泻到防守者的前沿阵地。炮弹连续落下难以区分前后,这样的炮击持续了80分钟,最后5分钟是高潮,其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接着是5分钟令人感到惊奇的突然沉寂,德军在这段时间里为执行下一个任务而调整大炮,下一个任务是弹幕炮击,其目的是掩护冲锋部队冲出战壕,在弹幕炮击的引导下向西发动攻击。浓雾还没有散去。浓雾对德军是一个问题,士兵根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非常容易丧失方向感。但是,浓雾对逃脱了弹幕炮击的英军士兵来说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英军士兵只能向意外发现的进攻者开火,浓雾让他们看不清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