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德军的灾难日(第5/7页)
虽说西线重要,但并非是德国的所有问题。即使奥匈帝国还有生命和力量的余烬可复燃,那复燃的希望也早就在6月中旬奥匈帝国对阿尔卑斯山蒂罗尔人居住区发动的进攻中熄灭了。康拉德仍然是导致最后灾难的人。他被解除总参谋长一职后成为一名战场指挥员。在5月份,他威逼已经彻底泄气的年轻皇帝卡尔批准了他的计谋。实际上,这位皇帝比康拉德更具有破坏性——他建议把进攻扩展为有两个分支的计划,以双倍的可能性让奥地利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夺取胜利。原计划于5月28日开始进攻,但是,作战实际上不得不拖延,因为奥地利的运输系统和供应系统几乎不能正常工作。6月5日,战斗终于打响了,奥地利成功地将意大利人驱赶过皮亚韦河。鲁登道夫从这个胜利中看到了一个希望,随着奥地利继续前进,美国人有可能被吸引到意大利来。但是,奥地利人遇到英、法的后卫部队,奥地利人的前进步伐突然停止了。第二天,他们被驱赶回出发点,损失了4.6万人。截至6月25日,奥地利人的伤亡是毁灭性的:14.2万人伤亡,其中1. 1万人阵亡,数万人投降。残余部队陷入缺少粮食和弹药的状态。
这次战役之后,没有人相信奥匈军队还有能力进行防御。7月5日,康拉德被解除了指挥官的职位,但从男爵提升为伯爵,提升的原因大概不是因为他对毁灭哈布斯堡王朝所做出的贡献。士兵逃亡有加快的迹象,奥匈军队与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一道融化了。不久之后,维也纳通知柏林无法继续作战。如果德国不谋求和平,奥地利将独立地谋求和平。当奥地利试图接触盟国的时候,盟国却拒绝了。挽救自己的时间太迟了。
再向东看,愚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成为德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沼泽地。为了维持占领军的象征,也为了从那个遥远的难以管理的东方角落获得谷物,德国人不得不深入乌克兰腹地占领了哈尔科夫。为了运转落后的俄国铁路系统,德国人不得不寻找煤,所以必须进入顿涅茨克盆地,俄国的战时用煤都从那里来。德国人不得不把交通延伸到克里米亚半岛,以便阻止盟国从中东入侵。与此同时,土耳其人在俄国崩溃之后,耗尽全力进入高加索地区,但是他们在其余地区处于瓦解之中,其瓦解速度之快与奥地利人相当。在他们垂死帝国的南疆,此时正处于分裂之中,英国人和阿拉伯军队在策略上占了上风,并在战场上打败了他们。
德国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既不是盟国的什么希望,也不是什么荣耀。德军对巴黎的威胁消除后,克里孟梭政府垮台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因为法国不再需要换上一个能与德国进行和谈的新政府。但是,由于1918年的战场伤亡过于惨重,英国和法国都处于极度困难之中。英国正准备把50岁的老人拖入军队,而法国开始出现全由40岁以上的男人组成的战斗部队。经济混乱也带来严重后果。伯明翰和考文垂军火厂的工人举行大罢工,无人能阻止,后来劳合·乔治威胁要把他们送入军队,他们才回家。英国的警察在8月举行一天的罢工,抗议通货膨胀吞蚀了他们的工资。此后,又有几个地方的铁路工人举行罢工。法国的罢工潮更加严重,罢工者既要求经济补偿,也向政府施加压力进行和谈。
对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说,英国和法国出现的这些动荡的局面似乎意味着德国在1918年取得了胜利。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德国此时仍然拥有东欧;与3月初的地图相比,德国此时拥有更多的法国土地和佛兰德斯土地。从前线的战况看,德军的败落并不明显,因为德军的残余部队继续顽强地抵御盟国的进攻,不让盟国士兵前进半步,继续杀伤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当然,德军的损失也异常严重,盟国的无情进攻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也没有时间重组形成足够的防御能力。德军在8月份的伤亡总数达到22.8万人,其中有10.1万人被列为“失踪”,这是对逃跑的一种温和称呼。如果能活着向盟国投降,德国士兵感到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由于德军俘虏群大增,盟国为其修建了围栏。已经在围栏内的德国俘虏欢呼着迎接新俘虏到达。截至9月,德军在西线的兵力下降到125个师,其中47个师被认为还能作战。盟国此时的兵力增加到200个师,新增加的都是美国部队,美国部队比正常建制要大一倍。
德国不可能取得胜利了。这个事实,盟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是清楚的,大多数德军指挥官也是清楚的。德国的唯一前途,如果德国还有前途的话,就是采取外交行动,不能像奥匈帝国那样等到手中没有筹码时才想到要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