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货郎

故事叙述得恍恍惚惚。济南小二不知为了什么缘故被泰山冥府拉去作证,到达后案子已结,无需作证。被遣返又不给路费,告知只需要告诉一个人家说“王货郎言之”便可以得到资助。故事的结尾,小二返家要报答资助人,但“偿之,不受,问其故,亦不言,别而去”。

“王货郎”是本篇的题目,但从未登场。扑朔迷离,奇奇怪怪。是不是小说正是要追求这样一个莫名其妙,不可解之解的效果呢?

济南业酒人某翁,遣子小二如齐河索贯价。出西门。见兄阿大。时大死已久。二惊问:“哥那得来?”答云:“冥府一疑案,须弟一证之。”二作色怨讪。大指后一人如皂状者,曰:“官役在此,我岂自由耶!”但引手招之,不觉从去,尽夜狂奔,至泰山下。忽见官衙,方将并入,见群众纷出。皂拱问:“事何如矣?”一人曰:“勿须复入,结矣。”皂乃释令归。大忧弟无资斧。皂思良久,即引二去,走二三十里,入村,至一家檐下,嘱云:“如有人出,便使相送;如其不肯,便道王货郎言之矣。”遂去。二冥然而僵。既晓,第主出,见人死门外,大骇。守移时,微苏;扶入饵之,始言里居,即求资送。主人难之。二如皂言。主人惊绝,急赁骑送之归。偿之,不受;问其故,亦不言。别而去。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白话]济南有个卖酒的老头儿,派他的儿子小二到齐河去收取赊欠的酒钱。小二出了西门,遇到了哥哥阿大。这时阿大已经死了好久了。小二惊讶地问道:“哥哥,你怎么会到这儿来呢?”阿大回答道:“阴间有一桩疑案,须要你前往作证。”小二变了脸色,责怪兄长。阿大指着身后一个差役打扮的人说:“这位是官府的差役,岂是我能自作主张呢!”于是,他抬手招呼小二,小二便不由自主地跟着走了。他们狂奔了一整夜,来到泰山脚下。忽然看见一座官府衙门,他们正要一齐进去,却见一群人纷纷走了出来。差役上前拱手问道:“那件案子怎么样呢?”其中一个人回答说:“不必再进去了,已经结案。”差役于是放了小二,让他回家。阿大担心弟弟没有回去的路费,差役考虑了很久,便领着小二走了。走了二三十里地,他们进了一个村庄,来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差役嘱咐说:“如果有人出来,你就让他送你回家;他如果不同意,你就说是王货郎让他这么做的。”说完,差役就走了。小二昏沉沉地睡死过去。天亮以后,房屋的主人出来,见一个人死在门外,大为惊骇。他在身旁守候了一阵子,就见小二渐渐醒了过来,于是将他扶进屋里,喂了他一些东西,小二这才告诉他自己的居处,然后就求主人出钱送他回去。主人很犯难,小二就按照差役教的说了一遍。主人听了,惊慌失色,急忙租了车马送小二回家。小二要还给他钱,主人不肯接受,问他其中的原因,他也不肯说,只是告辞而去。

  1. 【注释】

  2. 业酒人:以卖酒为业之人,即酒店主人。
  3. 小二:山东方言指称次子。如,往。索贯(shì士)价:追讨酒债。索,讨还。贳价,赊酒钱。贳,赊欠。
  4. 作色怨讪:变脸怨骂。作色,脸上变色,指生气恼恨。讪,骂詈。
  5. 如皂状者:似是衙役样子的人。皂,皂隶,衙门的差役。明洪武四年(1317)规定,皂隶公使人服制,穿皂色盘领衫,戴平顶巾,结白搭膊,带牌。参见俞汝揖《礼部志稿•士庶巾服》。
  6. 泰山:此据铸雪斋抄本,原作“太山”。
  7. 结:结案。
  8. 第主:宅院主人。第,宅第,宅舍。
  9. 急赁骑送之归:此从铸雪斋抄本,原衍一“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