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龙

本篇可以与卷九的《红毛毡》、《安期岛》合读。《红毛毡》反映的是当时人闭关自守的心态;《安期岛》反映的是“海上有仙山”的憧憬;《疲龙》反映的是对于远海航行的危险的担忧。其中无论是关于“天上行雨之疲龙”,还是海波深黑处怕蛆的龙,都仍然是千百年以来古老的中国关于龙的传闻。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清初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态势,即使是像蒲松龄这样的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知识分子也未能摆脱传统的惯性。

胶州玉侍御,出使琉球。舟行海中,忽自云际堕一巨龙,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晴半含,嗒然若丧。阖舟大恐,停挠不敢少动。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龙也。”王悬敕于上,焚香共祝之。移时,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备白米,戒日:“去清水潭不远矣。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寂无哗。”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婉蜒者,鳞鬣爪牙,历历可数。众神魂俱丧,闭息含眸,不惟不敢窥,并不能动。惟舟人握米自撒。久之,见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问掷米之故,答曰:“龙畏蛆,恐入其甲。白米类蛆,故龙见辄伏,舟行其上,可无害也。”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白话]胶州有位王侍御,奉旨出使琉球国。船正行进在海上,忽然从云间掉下一条巨龙,将海水激起几丈高。龙的身子一半浮在水面上,一半沉在水里,昂着脑袋,把下巴搁在船上,眼睛半睁半闭,疲惫之态好像要死了一样。全船的人都大为惊恐,停止了划桨,一动也不敢动。船夫说:“这是一条在天上行雨的疲龙。”王侍御便将圣旨悬挂在船上,点上香,与众人一起祈祷。过了一阵子,那龙便悠然消失了。船刚刚行进,又有一条龙掉了下来,情况和先前一模一样。一天里竟发生了三四次这种情况。又过了一天,船夫让大家多多准备白米,并且告诫说:“这里离清水潭已经不远了。如果看到些什么,只管把米撒到水中,千万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不一会儿,船来到一处地方,海水清澈见底。只见水下有一群龙,五颜六色,有的像盆一样粗,有的则像瓮一样粗,一条条都蜷伏着。有的龙蜿蜒曲折,身上的鳞、鬣、爪、牙,都看得清清楚楚。大家吓得魂飞魄散,屏住呼吸,闭上眼睛,不只是不敢偷看,连动也不敢动。只有船夫抓起白米向水中抛撒。过了很久,见到海水变成深黑色了,才有人敢哼出声来。于是便问船夫为什么要往水中撒米,船夫回答道:“龙害怕蛆,唯恐蛆爬进它的鳞甲。白米的形状像蛆,所以,龙一见就会趴伏在那里,船在上面行进,就可以不受伤害了。”

  1. 【注释】

  2. 罢龙:疲惫之龙。罢,通“疲”。
  3. 胶州:州名,明初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县。侍御:清代指称御史。详《丁前溪》注。
  4. 琉球:古国名。在我国台湾省东北,今称琉球群岛。清末为日本侵占,改为冲绳县。
  5. 嗒(tà踏)然若丧:本为茫然自失之意,见《庄子•齐物论》,此处形容极度疲惫之状。
  6. 敕:皇帝的诏书,即圣旨。
  7. 戒:告戒,警告。
  8. 糁(sān三)米于水:把米撒入水中。糁,纷散,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