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转战千里(第8/9页)
他站在山巅,冷视着下方巨石滚落,烟尘满天,淅淅沥沥的血痕自苍白指尖坠落。
张弓搭箭许久,瞄准了高兴。
高兴反应迅速,听到箭镞破空飞来之声,立刻拉了一个身边士兵做挡,飞快地避开,却不小心跌入了身后的火焰中,痛得嗷嗷叫。
“可惜了”,于谦放下弓,一声轻叹。
他也知道,即便杀了高兴,平虏军也不可能再反败为胜。
但不能手刃汉人叛贼,终究是心气难平。
而且……
这也是真正意义上,平虏军最后的谢幕一战了。
……
张珪一路赶来,将灰头土脸的高将军捞出来。
本想着拍打拍打,还能凑合着继续用,结果一听说他在城头乱射平民百姓,当即就将人重新绑了,扔回到烈火中。
高兴大骂他为了几个贱民得罪自己,日后必不得好死!
张珪嗤笑:“放心,我也没想过要善终。”
他随手投进去一支火把:“高将军是在平虏之役中战死的,你们说,是吧?”
下属齐声道:“是!”
张珪收拢了高兴的旧部,又以怀柔的手段,通告沿线江淮城镇,一旦归顺只诛首恶,既往不咎。
并发布讨贼檄文传向四方,一时间,援军齐至。
众多元军汇师休整之后,打定主意,要大举围城京口,进行最后的总攻。
城中人声鼎沸,哭声盈门。
许多百姓知道眼下处境,都表示愿意誓死追随,毁家纾难,跟随平虏军继续转战别的地方。
于谦却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他甚至解散了余下的所有平虏军主力,尤其是谢翱等六部主将,令他们趁敌师未至,各自星散,遁入民间,此后莫行兵戈事。
“就停在这里吧”,他说。
而后带着数百愿意和他一同赴死的义军,一同南下,回了舟山。
临行前,他特意派一队死士护送陈英离去。
于谦将那些陆秀夫托付给邓剡、而后邓剡又转而托付给他的崖山手卷,尽数交给了陈英。
一并托付的,还有从前与文天祥交谈话学,所做的种种记录,和他自己的一些学问书写。
“日后若有暇,勿使它们埋没。”
“好好活下去,蛰伏在人间,将你的外孙教导成一个正直、可靠、不屈不挠、浩气凛然的人,未来兴复中原衣冠,再开汉家盛世,使得天下人家家足稻梁,苍生不必再受倒悬之苦。”
“如此这般,我与先生,重壤下亦可以瞑目了。”
陈英垂泪道:“你放心,孩子一出生我就教他读书识字,学会这些东西,定不负所托。”
他又问:“那你呢?”
于谦沉默。
在此刻,他想起了文天祥死前的叮嘱:“若守不住……切不可再图谋南下,重演一遭海上旧事,使我百姓生民徒受其害。”
他这一生,从未向命运低头。
可到了此时,他终于不得不承认,世间确然存在着一些事,是人力无法企及的。
比如——
临安城前的那一场大潮,射向先生的那支箭,还有元人的铁军。
转战千里,翻过了关山难越,而关山之外,尚有青云高不可攀。
纵已竭尽所能,燃烧所有,也只能是惨淡长夜中的一抹霜火孤灯,照亮这短短一霎而已。
势单力薄,狂澜已难挽。
平虏军当然可以选择继续沿着长江,南下撤离,遁入闽地。
那里甚至仍有许多百姓箪食壶浆,心向往之,无比愿意支援义军。
可即便去了,也不过是多延续一段时间的回光返照而已。
元人的统治已经无法撼动,要想区区一地反攻全境,也已经成为了完全不可能的事。
继续转移作战,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给江南地区的百姓招致更残酷的灾难和报复。
所以,于谦最终决定,就停留在舟山,哪里都不再去。
这就是最后的终结了。
正如在未来,面对夺门之变,他掌控兵权,明明拥有可以摧枯拉朽、制止一切的实力,却为了维护社稷稳定,而按兵不动,牺牲己身。
这一次,他同样在最后惨烈的落日余晖中,走向了自己选择的决绝终局。
宁正而毙,弗苟而全,正是如此。
……
南明永历位面。
永历皇帝看着这一幕,转头去问上首的郑成功:“延平王,还要去问于谦要不要带着平虏军,转航台湾、吕宋吗?”
郑成功长叹一声:“不必了。”
于谦已经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郑成功身边有着详尽的台湾和吕宋地图,每一处细小的路线和堡垒,都了如指掌。
在他的计划中,如果不是本次天幕出现,他将先后收复这两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