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新人

作为一名新人,孟秋的工作很简单,看书、看资料、看文献。

时教授也很忙,不可能一对一带她,就给她布置了任务,告诉她这一周要看哪些资料,周五下午汇报,其余时间就让林亦寒带她。

林亦寒自己也有工作,他们小组在进一步改进制退器,目标是将制退器的能量效率和冲量效率提升到35%以上。

他就在他们实验室那一层的小办公室里,给孟秋搬了套桌椅,把她安排在那儿看书,说:“我就在那边那个实验室,有事就叫我。”

偶尔他也会带孟秋去实验室,或者去旁听他们的组会。

林亦寒没指望她都能听懂,主要还是带她熟悉熟悉研究所的节奏,长长见识。老师把人交给他了,他就得负责,更何况这还是他先认识的朋友呢。

林亦寒给小组里的成员介绍孟秋,说:“之前那个改进就是小孟给我的灵感。”

小组里的人对研究所来了新成员表示欢迎,但对林亦寒的话就不怎么相信了。

她给的灵感?

她一个高中生,知道制退器的原理是什么吗?

自从搬到这个山旮瘩里,研究所就没进过新人。他们在这里,环境闭塞,每天除了搞研究,也没有其他休闲方式,突然来了个生面孔,大家也挺好奇的。

孟秋进来没两天,他们就把她的情况打听清楚了。

听说是时教授把人招进来的,看林亦寒这走哪儿把人带哪儿的样子,应该是真的。

又听说这人是驻地官兵的家属,只上过高中。

大家就满脑袋疑问了。

他们901所可是重点机构,别说高中生,上过大学的都不一定能进来,她一个没经过大学系统教育的人,知道制退器效率怎么计算吗?知道内部结构中制退室锥角与制退室长度之间的关系吗?知道在加工过程中应该应用什么制造工艺和材料吗?

这些就不说了,这几年的高中,有没有实验课都不一定,一下子把她弄到这么重要的研究所来,她能跟上吗?

有人就猜,孟秋是不是家学渊源,家里有长辈是搞研究的。在学校没学,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也说得过去。结果也不是,没有,家里父母就是普通工人。

那就更令人费解了。

现在林亦寒还说之前改进制退器的灵感是她给的,这不是扯吗?

大家就笑笑,觉得林亦寒就是照顾人,给她说好话,但说真的,是骡子还是马,可不是靠嘴上说的。

林亦寒知道他们不相信,也没有继续解释的意思,反而抱着一点看热闹的心思,道:“等着吧,你们以后就知道了。”迟早让你们感受一下我当初受到的震惊。

他好像比孟秋自己还相信她一样,孟秋不由脸红。

大家都忙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打个招呼就各自忙去了。

孟秋跟在林亦寒身边,他一边做自己的事,一边给她介绍他们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以及每个人的分工、大概的进展。

“像制退器、助退器、消焰器、消音器等等都归属于辅助装置项目组,我们组就是辅助装置组下面一个小组,负责制退器的。”

“上次你提醒我了,后来我们重新调整了制退器的内部结构,目前能量效率能达到33%,冲量效率能达到28%,较之前,都有几个点的提升。”

“不过这还不够,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将这两个效率至少提高到35%……”

孟秋跟了林亦寒几天,发现他真是太谦虚了。

他当时还说他就是个普通人。

可是,这个小组就是他负责的,而且小组里的成员们,每个人都很优秀。

他们经常会开组会,总结进展,调整方向,孟秋得以旁听。

每次组会讨论,就是一场头脑风暴。他们从这个点讨论到那个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但当别人说起自己专业上的内容时,他们并不会听不懂,相反还能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

组会的充实程度是稍微走个神,就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而且,制退器她在系统实验室里也制造过,她观察过了,他们使用的设备器材远不如系统实验室里的,但是他们用这样的设备器材,却做出了效率更高、性能更优的制退器。

显然靠得是他们自己的能力。

和他们相比,即便她有更先进的设备、更优良的材料,也像一个草台班子。

孟秋受到了打击,看林亦寒的眼神充满怀疑。

还说是普通人,如果他们都是普通人,那她是什么?

弱鸡吗?可恶!

研究所离家属院有段距离,所里有食堂,研究人员有伙食补贴,自从上班之后,孟秋中午一般都在食堂吃,只有晚上才在家里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