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税(第2/4页)

“没有。”刘捷却很机敏,道:“我原本很是窝火,想教训那人一顿。但想到御驾昨日就在境内,不敢造次,便先请示了刺史,他果然是圣人派遣来的吧?”

李峘心想那或许便是圣人本人,问道:“往哪边去了。”

“下官派人跟着,往城南去了。”

“随我去找。”

李峘马不停蹄,出了城,沿着官道走了一阵,见到了刘捷派去的人,一问之下,在前方跟丢了。

他遂要了地图查看,选了一条难走的小路继续往前找,果然,在一个山神庙前见到了一大队人,看气势便知是圣人的随行人员。

“竟真在此。”郑慈明叹服不已,问道:“使君如何知晓的?”

李峘没有得意,脸上的忧虑之色反而更深了,道:“这个村子有一片近年才分出去的官田。”

“原来如此。”

郑慈明说着,忽然想到一事,瞳孔不自觉地缩了一下,似受了惊。

他意识到,漕运的账虽然没问题,但今年装船缴纳送到东都的秋税以及农户运到码头的粮食都记了账,还没与各个县署的平了。

他张了张嘴,想吩咐身边人一两句话。

“走吧。”李峘已开口道。

他们再次整理着衣冠,上前道:“河南转运使、宋州剌史,求见圣人。”

遂有一人出来,打量了他们一眼,道:“圣人不在此处,在前方的村子里。”

***

李峘、郑慈明换了一身粗布衣物,走到一个农户的家门口,已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对话声。

“当然哩,今年的年景好哩,不打仗,河也疏通了,能不丰收吗?”

“这么好的年景,老丈能过个好年了。”有个年轻的声音问道:“交完了秋粮,余下多少粮食?”

“二十五石,小老儿还种了八亩桑田,回头可织出四匹帛来。”

“老丈这四口之家,一年二十五石粮,过得很紧啊,算下来也就勉强可以维持吧?”

“一年到头有得吃那就不错哩,总好过往年啊。”

“老丈种了几亩田?”

“三十八亩,种出了五十三石粮哩。”

听到这里,郑慈明连忙迈步入内,目光看去,只见一个三十多岁年纪,器宇不凡的男子正与一个老农对坐着,在院子里闲聊。

一瞬间,他便已确定这人便是当今天子,但还是回头一瞥李峘以确认一下。

李峘已经在行礼了。

“臣……”

薛白扫视了他们一眼,目光威严,同时挥手一摇,意示他们不可道破他的身份。

李峘想要说出口的话硬生生止住了。

郑慈明欲言又止,坐立不安。

“这俩?”老农站起身来。

“老丈不必理会他们,是来找我的。”薛白道:“老丈种了五十三石,如何只剩下二十五石。”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了几下,算了起来。

“三十八亩田,宋州属于中等土地,田税为十一之数,每亩须纳一斗,老丈最多也就纳四石的田税。”

老农虽然没读过书又不识字,可在这件事上却还不糊涂,掰着手指头说起来。

“郎君有所不知啊,小老儿原本是没有田的,种的这三十八亩地,那是三年前租的官田,得交两成的田租咧,八石田租,四石田税,十二石哩,另外还有三匹帛。”

薛白看了郑慈明一眼,若有深意,继续与那农夫聊天,道:“这田地既然不是你所有,如何还要交田税,这是重复收税啊。”

“郎君这是什么话?小老儿还能不交税不成?”

“这田税,朝廷是向地主收的,不是向佃户收的,若是旁的地主把田租出去要多收一成也就罢了,州县衙门这么做,岂不是偷吃了一成的田税?”

随着这句话,郑慈明额头上已沁出了汗水,开口想要解释些什么。

薛白已向老农问道:“那该是剩四十一石粮,如何只有二十五石?”

“还有支移钱,十二石粮小老儿可运不到洛阳,得由县署派人运……”

“好嘛,朝廷规定脚钱不收了,地方上就换了个好名字。”

老农听这年轻人嘲讽官府,有些怯,连忙道:“郎君说话可得小心些。”

郑慈明心里更怯,偏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之后便听这老农掰着手指头数。

除了支移,另还有农器钱,这是因为如今才分出去的田亩多,不少农夫都没有农器。

这农器朝廷虽然让各地的冶炼坊锻造,让地方官府租借给农户,但地方上却以派分这些也需要大量的人力为由,另征收一部分钱。

此外,和籴依旧是大头,也就是官府出钱买走农户的粮食,作为军粮或赈灾之用。

但薛白仔细一问老农和籴的价格,就摇了摇头,之后便看着郑慈明,许久不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