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格 纳(第6/9页)

追随我心里的冲动是我至高无上的原则;我应该做的就是靠服从我的本能取得我能获得的成就。至于那本能之声是福是祸,这我不知道;反正我要屈从于它,并绝不强迫自己违背我的天性。

瓦格纳利用与托尔斯泰截然不同的方法来与文明社会抗争。如果说两人的努力同样伟大,实际取得的结果却是同样的可怜——人们不得不这样说。

托尔斯泰善意嘲弄的其实不是瓦格纳的作品,而是他的作品被演出的方式,背景、道具的华丽辉煌并没遮掩住其构想的幼稚可笑:那条龙法夫纳,弗里卡(Fricka)的公羊,那头熊,那条大蛇,以及整个瓦尔哈拉动物园一直就是很荒唐可笑的构思。我只想补充说,那条龙没有足够的震慑力,这不怪瓦格纳,因为他从没企图描绘一条可怕的龙。他经过选择,明确赋予这条龙滑稽的性格。无论是脚本还是音乐,都把法夫纳塑造成某种吃人的妖魔,头脑简单的怪物,但首先是个荒诞可笑的东西。

再者,我不禁有一种感觉:舞台现实其实是削弱——而不是加强——这些伟大哲理性作品中的仙境的艺术效果。玛尔维达·冯·梅森布格告诉我,在1876年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有一次,她正用观剧望远镜十分仔细地观看《尼伯龙根指环》中的一场戏时,两只手伸过来遮住了她的双眼;她听到了瓦格纳不耐烦地对她说:“别太注意剧情的发展。用耳朵听!”这是太好的建议了。有半瓶醋宣称,在音乐会上,欣赏贝多芬最后几首作品——里面的音响已经很弱,且残缺不全——的最佳方法,是堵住耳朵读总谱。你也可以不怎么算是悖论的说:观看瓦格纳歌剧的最好方法是闭上眼睛听。它的音乐已太完美,已足够能展开你想像力的翅膀,使你不觉得还需要别的什么来补充;它对你心灵的暗示要比你眼睛所见的丰富、美好得多。有人说,瓦格纳的作品最好是在剧院里欣赏;对此我从不敢苟同。他的作品是史诗般的交响曲。若给它们加上框架,我愿使用神殿;若加上舞台布景,我使用时空无限的思想领地;若加上演员,我则用我们的梦幻。

****

《齐格弗里德》的第一幕是这部四联乐剧中最富戏剧性的戏之一。没有什么比在拜罗伊特更彻底使我感到满足的了,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戏剧效果,那里的都是最出色的。像阿尔贝里希和咪咪这样的奇特人物,别看在法国好像不合时宜,在德国却是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想像之中。拜罗伊特的演员们贴近生活的超水平发挥,把这些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伯格斯塔勒是靠演《齐格弗里德》初露头角的,他当时的表演鲁莽性急,笨手笨脚,倒也歪打正着,正好符合他演的角色。我记得他扮演的主人公铁匠充满激情而毫不造作,打起铁来像个真正的劳动人民,鼓着炉火,把剑刃烧得发红,把它浸在水里直冒白烟,然后放在铁砧上猛敲。然后,一阵放声大笑之后,他唱起第一幕结束时的那首优美的赞歌,听起来像是巴赫或亨德尔作的一首曲调。

可尽管有这些特点,我还是觉得若是在音乐会上聆听这首发自一颗年轻灵魂的赞歌并展开你梦幻的翅膀,效果会好得多。只有在那时,第二幕中森林那魔幻般的絮语才能更直接地诉说给你的心灵听。无论剧院里的林中空地和森林景色布置得有多美,无论聪明的灯光师把灯光打得多么变幻无穷并使之在林间狂舞(现在它给弄得像一组风琴的音栓),我还是觉得在听这段音乐的同时睁着眼睛看剧情实在不妥;因为这音乐可以不靠戏剧协助而展现给我们一个灿烂的夏日,让我们看见摇晃的林梢,并听到风吹拂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只通过音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周围有千种细小声音的哼鸣和絮语,听到百鸟的美妙歌声飞向蓝天的深处;或飘来一阵寂静,空气中颤动着无形的生机,此时的大自然,带着她神秘的微笑,张开她的双臂,悄然把天地万物都揽进她神圣的怀抱安眠。

****

瓦格纳把《齐格弗里德》丢在森林中休眠,为的是登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那条葬礼之船。但他是带着心灵的创痛离开齐格弗里德的。他在1857年致信李斯特道:

“我已把年轻的齐格弗里德领进一片孤独森林的深处;在那儿我把他丢在一棵欧椴树下,眼含热泪向他道别。把他活埋在那儿我感到心痛欲裂,在不得已这么做之前我也有过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我还会重返他身边吗?不会了,一切都结束了。咱们再也别谈《齐格弗里德》了。”

瓦格纳伤心不是没有道理。他很清楚自己再也找不回来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了。十年之后他才又把他唤醒。但《齐格弗里德》已面目全非。辉煌的第三幕不具有前两幕的朝气和活力。沃坦成了一个关键人物,带着他的理性和悲观主义走进剧中。瓦格纳后期的理念也许更崇高了,他也更能驾驭自己的天才(想想布伦希尔德醒来那场戏中的古典式的尊贵与端庄吧);然而青春的热情与欢乐的表达已消失殆尽。我知道大多数瓦格纳的崇拜者不同意我的这个看法;但是除了几页至高至美的音乐和场景之外,我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齐格弗里德》结尾处和《众神的黄昏》开头的那几段爱情戏。我发现它们的风格过于浮华和朗诵化,过于雄辩;其过分的凝炼和文雅使之单调乏味。里面的二重唱也显得生硬干涩,露出消沉萎靡的迹象。《齐格弗里德》的结尾处过于沉重,使人想起同期创作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前面几幕中的那种欢乐在这里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