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

提起哈代,国内读者当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位英国伟大的小说家、诗人的作品早已引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小说《苔丝姑娘》,这部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早已为国内读者和观众熟知,并为他们所喜爱。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生于一八四○年,殁于一九二八年,是英国十九世纪末期的大小说家和二十世纪初期的大诗人,一生著有许多作品,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还乡》发表于一八七八年,是哈代创作中期的重要著作。对这部作品重要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这一时期英国的具体历史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完全是通过对农村与农民的血腥盘剥来完成其原始资本积累的。在这一过程中,新兴的资本主义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其大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步侵入农村,把封建时代的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破坏殆尽,同时,新式的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又使个体农民逐步走向贫困破产,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必然会引起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冲垮,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哈代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以其犀利的笔锋,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崛起与农村衰败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中虚伪性的一面。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还乡》一书深刻展示了这种社会变革对普通人民、特别是对穷乡僻壤乡民们生活的冲击与影响。《还乡》一书主要写了两位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又走向悲惨破裂的一场悲剧。男主人公是出身于埃顿荒原富裕之家的青年克莱姆·约布赖特,他虽然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后又被送到巴黎学习生意,且已成为事业有成的生意人,似乎灿烂似锦的前途已展现在他的面前。然而他却从这种表面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的背后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公平。或许是由于自小生活在贫穷乡村的缘故,他始终对乡民,对乡村充满了同情与热爱,因此他痛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一心只想回到乡村,通过教育提高乡民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的所想所为实际上与社会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这种想维持旧有乡村生活方式的试图是无法实现的,最终这也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而出身于城市、却因父母双亡而被逼投靠外公、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埃顿荒原上的姑娘尤斯塔西雅·维伊是位外貌冷艳的美丽姑娘,她心心向往的就是能生活在诸如巴黎这样的大城市,过上上流社会的美好生活,来实现她的人生价值。当她发现了还乡的约布赖特,立即将他看作是通往自己人生美好彼岸的桥梁,因而断然出手,采取一切手段设法认识了约布赖特,并与之建立了爱情关系,最终与他结合,尽管受到约布赖特母亲的强烈反对。

这是两个生活目标截然不同的年轻人,读者当可想见,他们两人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因生活目标的不同,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逼使尤斯塔西雅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与自己的旧情人一起离家出走,却不幸被大水冲走,香消玉殒。两个本不应成为恋人的年轻人上演了一出爱情悲剧。

哈代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通过对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试图反映二十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在完成原始积累、从初级阶段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对旧有生活方式形成的强力冲击以及引发的尖锐社会矛盾。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应当能了解到作家的创作主旨。同时,哈代对自然环境、对乡土,对他的人民始终抱着一种深切的爱,小说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对主人公以及其他众多乡民等人物形象的生动刻划,表达出了他的这种深沉之爱,相信读者在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之美。

书中一开始对埃顿荒原的生动描写,以及书中大量出现的对自然环境千变万化的描写,真是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苍茫的荒原画面,展现出一种撼动人心的自然环境的苍凉之美。

而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生活在埃顿荒原的各种人物也如此。

尤斯塔西雅这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表面看去与这个环境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待人待物也是如此之冷漠,然而其内心深处却始终奔突着一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流,为达此目的,她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直至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掩卷之余,不由不让读者对她的不幸顿生同情之心,也不能不为她的这种对美好生活孜孜追求的决心与毅力一表赞美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