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3/5页)
唐阿姨对这些孩子的起哄置若罔闻,给他们充分的言论自由,甚至还对这切中要害的谐音笑了一下。你可以发觉她其实也不那么刻板,对孩子们无伤大雅的玩笑也能够欣赏。
一进翠微路商场那条小街,就看到大批小学生从每一条巷口、拐角走来,校门口更是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好像还有大喇叭放着欢快的童声歌唱。很多老师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她们没穿那天那身冒领天真的少先队服,显得朴实、更值得信赖一些。戴红领巾的孩子进校门时纷纷扬起手臂向她们行礼,远远看去波浪滚滚。刚才还在人群中东张西望显得有些茫然的唐阿姨不见了。紧紧抱团走在一起的附属班孩子也散了。周围全是脑门晶亮五官模糊的陌生孩子,挤挤挨挨吵吵嚷嚷,一眼一眼横七竖八瞅起来带有小动物那种警觉和审视。
方枪枪走丢了。绕过那座白豆腐般写着一片字的影壁,眼前是更大群川流不息的孩子。他随着人走,每到一处都觉得是刚刚经过,穿过一排房子,那里的孩子就大一截儿。后来他看见一个红墙环绕的操场,有水泥砌的孤零零的主席台和一根飘着国旗的旗杆,那儿有两排独立的房子,进出的都是高大冷漠的少男少女。身边的人不知什么时候都没了,他心里发虚,赶紧掉头往回走。走着走着跑起来,整个院子都空了,回去的路上一个人没有,跑到影壁,校门口也空空落落,似乎刚才那番热闹喧嚣的场面是个幻觉,并没真实出现过。
有一刹那,方枪枪眼睁睁经历了他小时候常做的那个噩梦:光天化日之下,四周的景物和蓝天向他很有质量地挤过来,离得很远都能感到它们沉甸甸的分量。只是一刹那,这颇具压迫感的空虚消逝了,他听到人声远远近近地传来,看到房子上一扇扇敞开的窗户内一张张真实的人脸。红甬路远处走来一个人,那是个五大三粗的男老师,一脸青胡子楂,穿着白球鞋,快乐地哼着歌儿,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路友好地瞅着方枪枪,似乎还向他使了逗趣的眼神。方枪枪笑了,没来由地感到满心欢喜,心里也像拭去灰尘的镜子一下明白了。
他经过一排房子,看见陈南燕坐在一个窗口,方超坐在她身边。另一个班里,他看见张宁生和一个好看的女孩子坐在起。在一年级那排房子外,他看到高洋张燕生汪若海坐在不同的房间里,每人身旁坐着一个陌生的女孩。
循着每间教室门上的木牌号码,他走到那一排最后一个房间,那木牌上用毛笔写着:一年级六班。
方枪枪一走进房间顿觉室内昏暗阴凉,一个年轻妇女迎上来轻声问他的名字,让他跟着她走到后排的一个座位。那是一张柚黄色的十分宽大的双联桌椅,另一半已经坐着一个梳齐肩双辫的女孩。这女孩上身前倾,盯着斜下来的桌面一动不动,好像一个热切迎上去的动作做了一半。她的鼻子很尖,像一个指示,你很容易陷入对这尖儿滴下东西的等待之中。她脸皮也薄,方枪枪坐下时无意碰了一下她光裸的胳膊,那上面的血飞快地流了过去。我认出她是通信兵那群好看的小姑娘中的一个。
房间里还有很多人,男孩女孩,一对对坐着,他们那么安静,如果不是渐渐看见你根本料不到是在人群中。方枪枪看见陈北燕坐在右前方,她瘦如面条,紧张不安地和一个头发蓬乱的男孩坐在一起。在他入坐之后还有孩子陆续进来,在门口耀眼地一晃,被领进人群,安插在我们中间。我看到于倩倩、许逊这些熟悉的面孔。
房门被关上了,也许是太阳移动了位置,朝南的那一排窗户明显亮了起来。年轻妇女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朱”字,告诉我们这是她的姓。然后她拿着一个写着我们名字的本子点名,念到谁就要站起来。她静静仔细地看这个孩子,似乎要把这孩子永远记住。
我们也仔细地看着她,似乎要在那张脸上找到什么特别的东西。
朱老师的脸的确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气质:黑皮肤,金鱼眼,朝天鼻,厚嘴唇。很像六一儿童节台上那些满脸涂鞋油弯着腰唱“西方来的老爷们骑在我们的脖上头”的黑孩子长大以后。这倒算不得神奇,但也引人遐想,感觉她来自遥远的地方。方枪枪知道我们国家很大,不知是否也和非洲接壤。
她的打扮也是我不熟悉的一种风格:一身薄薄的料子,熨得笔挺,暗暗透出一些颜色,走动转体也无一丝皱褶波及,像书本里夹得过久的蝴蝶。风吹来她的卷发也从不飘动,牢牢硬硬开放在脑后,你会以为那不是真正的头发,是装饰在人头像周围的一堆乌木雕花。我注意过她的脚——方枪枪有毛病,看人总是先看脚——那是两只尖尖的露出大半个脚背的高跟鞋。很轻盈,有重点,走起路像无线电发报机滴答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