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你非常重要,但转眼即过(第3/7页)

此人不但学会了要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还始终保有自己的想法,不管别人会怎么看待他。他告诉我,比起为了讨好他人来创作,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荣耀,这样恣意想写就写的自由带给他更大的满足。

在哈伯德早年的时候,出版商看了他的作品便觉得其写作内容超前太多。在作品遭到出版社拒绝之后,他决定自任出版商。后来,他在出版业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而且有一段时间还雇用了八百人。

哈伯德的成就远不只是个成功作家与出版商而已,他也是少数几位能让人生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获取回报的人。他在自己要走的路上获得财富,而一路上获得的回报从不局限于金钱,他从人生的一切机缘收取股息,并从各种经验当中获益。

他变得非常富有,所拥有的金钱远超出自身所需。但不同于其他有钱人的是,每一天,他都会在人生的路上驻足欣赏。假如所有人都让自己像阿尔伯特·哈伯德那么自由、有用、快乐与平静,世界将会何等美好。

哈伯德和爱默生都不需要别人来提醒:到头来,一切都无足轻重。但比起那些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的人,像哈伯德这样的人在身后所留下的遗泽却多得多。

师法大自然

整个宇宙唯一的永恒状态是什么?是变,永无止境的变。大自然永远在建构、演化、解构、重建,以不断往前迈向某个不为人知的命运。

人类的奇想对大自然毫无意义。时间对大自然毫无意义。它有数不清的空间和物质,而且对大自然来说,人偶尔发现了几个秘密肯定是无足轻重的,它还多得是!

大自然会平衡人的生死,所以我们才得以不朽,种族才能生生不息。永远?那不是大自然在意的事。假如它订下的法则是终究要消灭人、人赖以生存的地球,或许还有月球,或许还包括整个太阳系,那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势不可当。万一人是自己把星球给摧毁,大自然也会让动植物与人类遍布时的那种引力来回应奄奄一息的地球。

到头来,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无足轻重。

想通了这点,你就会开始以该有的感觉来感觉宇宙:既不带威胁,也没有应许。我再说一次,远处的某个地方是否有天堂,你无法证实或反驳;现存最睿智的人无法证实或反驳;历来存在过最睿智的人也无法证实或反驳。假如你跟爱默生一样,相信补偿、报应、惩罚、回报、算账与还债会自己降临到这个世界,那你就会好过得多,你的同胞也是。

哈伯德和洛克菲勒

我一想到阿尔伯特·哈伯德,常常就会想到约翰·D·洛克菲勒爵士(John D Rockefeller)[36]①。他们真是截然不同!

有一次,洛克菲勒问我愿不愿意跟他易地而处。我礼貌性地拒绝了。我很重视自己的健康与自由,而两者都是他无福消受的。我怀疑我的话跟他在死前多年出现的明显转变有关系,但那些改变的存在千真万确,我是把那视为他人生的全新开始。对,这个拥有亿万家财的人发现了某种缺憾,而企图在人生中创造新生。

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向认识他的人查证后,我坚信他想要的只不过就是他在了不起的致富生涯中所错失的东西:内心的平静。我猜想他是有一天看着自己的财富突然想到:到头来,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把洛克菲勒爵士另一面的本性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上,艾维·李和洛克菲勒财团的关系有部分的功劳。当洛克菲勒的财产开始流入科学、健康和文化活动时,便象征了一种重生。

阿尔伯特·哈伯德从来不需要改变他呈现在世人与自己面前的形象。但洛克菲勒爵士需要,亨利·福特需要,其他很多看似百分之百成功的人也需要,只不过是要等到发现了某种明确的缺憾时才知道。

有趣的是,洛克菲勒的后代似乎发展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特性;但这些在洛克菲勒的年代,有钱人还不热衷此道。现在,我知道他有个曾孙在从事社会工作,而且不光是拿钱出来,还身体力行地前往穷人生活的匮乏之地。洛克菲勒先生真的变了,我认为他不会死不瞑目了。

和看不见的守护者一同走过人生丛林

各位知道,这本书经历了将近七十年的酝酿才成形。我也提过,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并不晓得自己会写下一本书,把财富与内心的平静相提并论,但隐隐地就是觉得我会这么做。在我还是个年轻人,甚至到了五十岁时,我仍然写不出来,因为还没有累积到足够必要的历练。在我善加学习并彻底试验过我所提出的每一句忠告之前,显然也写不出来。那些忠告经过许多人生的考验,包含我自己的在内,我所说的故事则充满了各位会自己学习到的人生教训,而这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