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预选 我想要你(第7/11页)

那是无意识的微笑,是从没见过的,无我的微笑。

接着,少年开始演奏了。

哇,马赛尔的内心在欢呼。

这应该是第一次在比赛中听到埃里克·萨蒂的曲子吧。以后恐怕再也听不到了。

洒脱不羁的《我要你》。轻快的华尔兹,仿佛要飘起来。

简单的旋律把会场立马变成巴黎的街角。

咖啡店里玻璃杯碰撞的声音,还有周围的喧哗声,都如同近在耳边。

他的音乐很时髦,虽然还年轻,但已经掌握了萨蒂的精髓,他的诠释非常成熟。

这首小小的曲子是长达一小时的独奏的开场白,也是序曲。

接下来渐渐舒缓起来——

忽然到了下一首曲子。

门德尔松的《无言歌》中著名的《春之歌》。

哇,马赛尔再次在心中叫道。

场景的转换真是历历在目。

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了芬芳馥郁的花园。

春天盛开的繁花浮现在眼前,还能听到鸟儿的鸣叫。

真美。

这是多么富于视觉感、色彩洋溢的演奏啊。

接下来是勃拉姆斯,《b小调随想曲》。

行云流水般变化的指法。这也是一个精巧的小品。

他的演奏举重若轻,带着轻微的幽默感,又有几分狡黠。

这幅画面是蓝色的吧。

马赛尔闭上眼睛。

微微泛蓝的风景,不知何处安静的湖畔的建筑。在一个宽敞的空间,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在跳着舞。挥舞丝巾舞蹈的女性的身影浮现在眼前。

这已经不是音乐比赛的演奏了。

马赛尔一边感叹,一边惊讶。

简直就像是想到哪里就即兴弹到哪里。从正在弹奏的旋律,联想到接下来的曲子,不断地弹下去,真有一种不可思议的live show的感觉。

这就是live show,与其说是音乐比赛或者说是独奏,不如说是风间尘的live show。旋律忽然消失了,勃拉姆斯结束了。

风间尘停顿了一会儿,再次按下琴键。

观众席发出模糊的惊叫,包括马赛尔在内。

又是埃里克·萨蒂。

大家都陷入了迷惑之中。

风间尘再次弹起了《我要你》。

他脸上带着微笑,弹奏着这首曲子,看来这并非失误。他本人很清楚,自己正在重复弹一开始的那首曲子。

难道他是故意的?

马赛尔察觉到这一点,吃了一惊,他感到有些不安,这样可以吗?

虽然节目单里面写着《我要你》,但没有写要弹两次。现场演奏跟提交的节目单不一样,也许会被视为违反规则。

音乐比赛在遵守规则方面可是很严格的。

弄不好的话会被取消资格。

马赛尔心中一惊。

这不是开玩笑,有这样的才能却被踢出去。

他额上甚至冒出了冷汗。

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观众席上的焦躁不安吧?

舞台上的风间尘,脸上浮现着天真的微笑,继续轻快地弹奏着萨蒂。

难道是明知故犯?难道他觉得这是比赛的规则允许之内,还是——

接着,第二遍的萨蒂又渐渐舒缓下来,开始了下一首曲子。

德彪西《版画》的第一首曲子《塔》。

这里的“塔”被标记为“佛塔”。德彪西描述的是东方风格的“塔”。

风景马上一变。

一幅古老的画,大幅,镶着历史久远的画框。

黄昏暗淡的村落。黏糊糊的亚热带湿气。草原的味道,热风的味道。古老的塔。

一座立体的岛。

就像3D电影。

风景从舞台上浮现出来,观众甚至感觉到风景扑面而来的重量。

奏听着风间尘的演奏,脑子里的一个角落也在想:这是置规则于不顾吗?

这是音乐比赛。评审对于第二次弹奏的萨蒂怎么看呢?

而且第二次弹奏的萨蒂,没有弹完整首曲子。在中途忽然退出,换成下一首曲子。这就是混合编排了。

但是德彪西那低声诉说的琴声抓住了她的心,把她带到了远方。

奏甚至怀疑,你知道什么是规则吗?

德彪西的音乐的可怕之处,在于每次听到都能对旋律产生新鲜的感觉。每次听到都会心中一惊——心有所感——有新鲜的感觉。克劳德·德彪西,你还真是天才,她每次都这样想。

“塔”——这幅微微发暗的西洋画风景,不可思议地加速起来。

情动,应该这么说吧。在心底深深的黑暗的地方,满溢的水被眼睛不能看见的力量摇晃,发出低沉的翻滚的声音。

德彪西这出人意料的加速,将听众带到了异空间。

德彪西的音乐的魅力加上风间尘令人惊讶的加速琴音,更令人印象深刻。

奏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从极弱音到极强音的加速,没有中气外泄,也并非虚张声势,而是自然地,转瞬之间就加强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