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生活来自心灵的宁静
世界上仿佛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的心平静下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许这个地方就是你对自己某些品质的坚持。这种坚持也许是你年少时在街道转角邂逅的一个咖啡馆,即便过了二三十年,你还可以循着原路走进去,小啜一杯香浓的咖啡。在这里,静物为时间做了见证。见证世界上有些角落,有些东西,真的可以凭一个民族的特质代代传承,而不用担心离乡20年,便面目全非,故乡熟悉的路,湮没在热火朝天的钢筋水泥里。这种代代传承的民族特质,无一不源自亲近自然、尊重自我而修成的心灵的宁静。
在诸多的北欧神话中,命运的意象总与一望无际的森林、森林中的湖边、波涛汹涌的大海及广袤无垠的雪野相连。神和大部分的精灵,都住在绿荫葱葱的森林绿海里。这种意象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自然的真实写照,寒冷、广袤、北方的极夜、雪及森林之王麋鹿。人们生活在这片广袤而宁静的土地上,沉默而宁静。
海的灵动与力量和森林的沉默与华丽,平衡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子民的意志,使其很难受到潮流的左右。就像森林边缘童话般的小屋,就像从中世纪就流传下来的巍峨宫殿,十几二十年甚而百年,即便大自然的腐蚀,也难以摧毁森林里哪怕最简陋的一个小石屋。在这里,人们颠覆了时间的力量,东西仿佛可以静物般天长地久地凝固下去。
来到北欧瑞典之前,想着这个以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著称,人均收入居全球第二的国家,大家的日子应该过得很奢侈吧?其实来了以后才发现,想象永远没有事实那样来得有趣。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的生活使这里的人们分外珍惜夏日的阳光时间。而土地资源的贫乏,又让这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人们深刻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真谛。如此苛刻的天然环境,养成节约成了必须。
从中世纪以来,北欧人民的民族性基本定型:饭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钱不能没有,但不必太多。就拿夫君的姨妈一家来说,这个典型的传统瑞典中产阶层家庭,每日餐桌上如果没有例外,雷打不动的老三样不会改变:瑞典肉丸、盐水土豆,还有蔬菜沙拉(有时候会是意大利面)。驾车外出旅行,大不了背包里再多两个三明治和几张牛奶蛋煎饼。
不仅在餐桌上,以姨妈为代表的这种传统北欧人的简约随处可见:不视穿裘皮大衣为贵妇行径;年轻人喜欢品牌服饰、也不会节衣缩食忘我追求;穿衣打扮,不论贵贱,但求合适,符合自己的气质,凸现自我个性。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米色风衣、呢裙、淑女皮鞋、英国女王式的头巾,气质优雅地走在街上,也是一道风景线呢!
北欧鲜有大兴土木。如果在城内,则慎之又慎,新建永远不是第一方案,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废物利用”,才是城市规划者们的工作重点。老旧年代信息封闭的时候,邮政的畅通是国家大政之一,那时应运而起的宫殿般的邮政大楼亦是城市风景。
20世纪后,电子业的兴起,庞大的邮政系统被快捷的现代邮运取而代之。雄伟的邮政大楼退出城市生活的中心,就像瑞典哥德堡市中心火车站广场的邮政大楼,灰头土脸地屹立在火车站旁边,经年累月,犹如鸡肋。然而此楼2010年开始动工,到2012年装修完毕,防护网一拆,天呐!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崭新的、富丽堂皇的城市邮政酒店。
夫君的小姨妈与小姨父:一爱到白头!
楼还是那座楼,但焕然一新,内外都装了新的系统,华丽丽变身都市酒店。不知有意无意要与过去告别,整个楼身拦腰被一条雕刻的镶黄红带子围着、在正面打了个蝴蝶结——整个楼成了一个礼物,呈现在哥德堡市民跟前。新年夜里华灯闪烁,红色彩带璀璨夺目,让来来往往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叹赏。
有时和朋友路过,还要猜测这座楼的翻修与设计是否有中国人的加入。因为在大楼前,你可以看到三个有趣的雕塑:一个捂着耳朵、一个捂着眼睛、一个捂着嘴巴。十分符合东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人际交往奥义。
当然,邮政大楼只是北欧城市规划里再平凡不过的一例,经得起华丽丽的翻修,则有力地旁证了当年的施工水平。而这种水平,在北欧是一个普遍的标准。因此你也就理解了在北欧为何越是有年头的房子卖得越贵。老房子普遍屋顶高,再加上为了卖个好价钱,房子都维护得很好。
每一任新屋主住之前在不改变房子原有结构的前提下,都会用心装修维护,所以一代代地保养下来,自然老房子更贵。尤其城中心的老房子。房子保养得这么好,政府当然不必每年大兴土木。这是整个国家的“为下一代珍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