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冠英(第2/2页)
你点头笑了,这就够了,我想我不用举你为了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一类傻事而费去你用功的大好的光阴的例了。
但是你不要脸红,这并不怪你的心野,只怪自然中间有些东西太迷人了,而清华偏又具备了这样多。就如极平常的马路罢,在清华偏偏都高高的罩着翠柳的凉阴,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散步的一类事,你自然会觉得是难以遏制的欲望了。说到马路不过是举其最平常最微末的,你要我谈谈清华的景物吗?
清华有的是迥环层叠的土山,山里有的是苍松,老桧,藤、萝,竹,石,以及人工设置的小亭和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处攀登,爱幽僻的可以深处追寻,各适其适。清华一般也有四通八达的水,说到水最富丽的是三面河环一面巨厦的荷池,富于野趣就该数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了。
燕大的湖虽然有人艳羡不置,我终以为那样大泥塘似的,正落了北平的许多“海”的陈套,我宁可取清华园里横贯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河上几座桥都很好,在桥上近可以看鱼,远可以看迷离的树影。可惜就是来源不大,所以下游不得不用一个闸,因而水流得缓,虽然有平静之美,终嫌缺少活泼的气象。因此那被挤到墙外,环园而流的小溪就更可爱了。
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擣衣的聒扰,你便不在西园的门外石上坐,而走到极东的一端来,或者顺着溪流拐一个湾,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于是你用柳条戏弄戏弄聚水水曲的小鱼,或投一个石子在那一个个碗大的小漩涡里,或伸一只脚在石块激成半尺高的小瀑布之下,你那时或许有出世之想了。
打住罢,假如再谈到清华的“花事”,一定更引起你的烦恼,我知道你现在正为了园里的丁香花盛开,满处乱钻,总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躲这香气,急得想找医生给你的鼻子动手术呢。
言归正传,清华虽是一个大学而同时是一个园,所以环境并不利于读书,这是我的观察,不过我现在又疑惑了,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除我而外)读书的成绩正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做“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钟,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也就是清华大学——人物也一样的非常之“清华”了。然则我这个题目就根本是一句废话,该由我自动收回,那么“谢罪”!
□读书人语
人们多以学者知余冠英,而鲜知有作家余冠英。这是作者早期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一种切身体验,所以走笔虽“信马由缰”,却仍能给人以感同身受的奇特魅力。作家笔下的这个“怪味”十足、颇耐人品味的“清华园”也是清华园的自我创造。“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这一既怪且妙的立论足令人击掌称绝,行文谋篇所突现的那种奇特的幽默感更是作家的“笔补造化”。这幽默感或许是受了现代那些散文大家们优游闲适之风尚的直接或潜在的感染,但毋宁说是清华园里的一位“清华”生特有的灵感闪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一己的幽默,一己的风华。它不同于丰子恺、林语堂那样的道家风范,自适之趣胜于规讽;也不同于胡适、老舍那样的僳释襟怀,省己警人善意为本;更不同于鲁迅那样的斗士,揭疤之痛过于悯善之心……这是一种“清华”的幽默,它熔铸了一个青年人独有的灵感与情怀。理智清醒兼融浪漫热烈;乐观豁达不失警省辛辣;悠杨清响而非凝重朴厚。作品虽写得“杂轧”,然剥茧抽丝般的严谨紧系散珠。可见一个学者的头脑与一个作家的头脑娓娓倾谈的灵动与潇洒。 【季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