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哭的孩子 ~Ⅱ~(第3/8页)

妹妹工作以后,我常常这么想:“如果我现在想吃年糕的话,该怎么办?”

有关妹妹的能力还有许多可写的,正因为有如此出色的妹妹,为妹妹不在家而叹息的当然不只是我一个人。父母亲也在暗暗期待着妹妹写辞职报告。三个人围着餐桌吃晚饭的时候,父母仿佛在竞相展示盲目的溺爱:

“公司招到像这孩子那样有才能的新员工太幸运了。”(母亲)

“可是糟糕啊,公司一定不同意她辞职。”(父亲)

不一而足。最后,针对妹妹的工资在新员工中相对较高这件事,我甚至还听到过这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话:

“这不就是抛砖引玉嘛。”

自然,对于家人的意图,妹妹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现在依然在好好地工作。就连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凌晨二点四十五分),她也没有回家。

最近,和她见面总是在拂晓时分,在这个时候终于各自结束了工作,眼圈熬得黑黑的一起泡进浴缸。我家对面那位太太不知为什么总是起得很早(在我们看来是这样),不到六点已经在门口扫地了。我们一泡进浴缸,便传来清晰的扫地声。

“我们真是爱工作的姐妹啊。”

妹妹小声说。就这样,我们俩又是自我表扬,又是自我慰劳。

不想读书的时候

人们经常认为:既然是写书的,那也一定喜欢书吧。我的确喜欢书,所以不介意这种看法。还每每有人认为,儿童书(我却不清楚儿童书是凭什么来界定的,这世上充满了谜团)你写了不少,那么对孩子一定很了解吧。这也让我困惑。而且这两点还莫名其妙地合而为一:你一定是从小就喜欢书的。这更让我困惑不已。

其实,我从小就极度缺乏忍耐力。没有忍耐力的人总爱走捷径。我是个与其看书,不如在院子里吹肥皂泡玩的小孩。

除了肥皂泡,喜欢的还有绘画、折纸、软不邋遢——趴在叠好的被子上唠唠叨叨地聊天,不知不觉之中便睡着了,我和妹妹把这个叫软不邋遢。“我们又软不邋遢啦”,“最近好久没有软不邋遢啦”,“玩什么?”“先软不邋遢一下再想呗”——然后,我们就创造幻想中的城镇、玩KEY HUNTER游戏等等,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时常有人问我:小时候读什么书?怎样才能使小孩喜欢书呢?

提问接着就转变成了咨询:我家的孩子已经几岁了,根本不看书。我家的孩子呀,挑书没品味,净想看××××(写出具体的书名很失礼,就不写了)那样的书。我家孩子吧……

啊哈。

我觉得,我要是接受了谁的咨询,那真是世界末日了(但是蛮有趣的,不妨姑妄听之。我可真够坏的)。

必须说些划时代性质的书,就是《稻草富翁》。

小学二年级时,有一门名叫“图书”的课。我喜欢图书馆,却不喜欢看书,所以那门课对我来说真是无聊透顶。不管什么书,抽出一本来摊在桌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模样,其实什么也不看,在那里发呆,每次净做这种愚蠢透顶的事情。倒是算术课上还有些可做的事情,居然让我觉得有趣得多,简直不相信这是我。

于是乎,《稻草富翁》出现了。

这是本粉红色封面的绘本。有一次漫不经意地拿在手上,被其文字之少所吸引,开始阅读起来。这本书真有趣。接下去会怎样?勾起了好奇心,把书页翻过去。读书最基本的快乐,我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体会到的。

在那以前,我明白故事的乐趣,是个虽然讨厌看书,却喜欢有人读给我听的刁钻的小孩子。睡觉前,迷迷糊糊地听相声磁带,听父亲讲拿手的自编故事——我爱听“在漆黑漆黑的森林中”遇到了危险,陷入绝境时父亲登场化险为夷这种一成不变的故事。

但是,这与读书的快乐是截然不同的。读书是通过自己翻动书页阅读下去,把封存于纸张里的另一个空间释放出来,它拥有这样一种能动性的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我被《稻草富翁》深深吸引住了。但凡图书课时间,我只借这一本书翻来覆去地看。因为是短篇故事,一节课内可以阅读无数次,可是,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观赏。惊讶的是竟然看不够,我一心一意地爱上了这本书。结果,老师在“联络簿”上写下了“也要看稍微难一点的书”的批语。

接下去会怎样?

那是诱惑,是禁果。欲罢不能。这样一种阅读的兴奋,称为肉体的快乐也未尝不可。

但是,三岁看到老,缺乏忍耐力的我还是常常觉得与其看书,不如到门外去吹肥皂泡玩。至今依然时常有不想看书的时候。

因为想看所以买来、其实还没看的书有一大堆。以前看了觉得非常有趣、打算近期一定要再看一遍的书,也有一大堆。加之因为工作关系必须得看的书,还有别人赠送的书,打算看了后写一封表达谢意的信,却就此搁在那里的书等等,总之不乏必须得看的书。尽管如此,扫一眼书架却唉声叹气,嘟囔着:没有想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