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第5/7页)

向人布施,给那个瘸腿小孩几个小铜钱,这是善行。“行善事,是人的心所能获得的最大的快乐,”然而,如果这类事情变成了一种习惯,成了惯例,“变成了一种像功课似地非做不可的事情,”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感到厌烦,“心中的快乐便完全消失。”并感到它影响了自己行动的自由。他回顾他成名之后所吃的苦头,他说:自从他成为一个“人物”以后,他的家便门庭若市,“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或自称是受苦受难的人都来找我,四处打秋风的骗子和那些假装尊敬我而实际是想方设法整我的人都上门来见我。”好像欠他们的债,理应为他们效劳似的,这种情况使他感到苦不堪言。他说:“一系列痛苦的经验改变了我的性情。”因此,他从经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当“善意有可能助长他人的恶意时,切莫盲目按自己的性情行事”。

(7)《第七次散步》

这次《散步》讲述的是卢梭对植物学产生浓厚兴趣的经过和他晚年专心研究这门学问的原因。

他在书中一边回忆他在四处流浪的青年时期采集植物标本的乐趣,一边又问自己:如今已年纪衰迈,为什么又重新对植物学燃起这股热情?他说他一想到这个问题便“开怀大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又再次引发了他对道德和敌情的思考;他思考的结果是:在当前众敌围困的情况下做他“高兴做的事”,这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是很有勇气的选择,是避免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发芽滋长的最好办法。这个办法,不仅可以用来培养他“了无半点仇恨之心的善良天性”,而且还可以用来报复那些迫害他的人。他说:“为了要惩罚他们,最残酷的办法莫过于让我痛痛快快地活着,而不去理睬他们。”

他在书中歌颂“树木和花草是大地的衣裳和装饰品”;他认为“鲜艳的花碧绿的草枝叶繁茂的森林,流水潺潺的小溪,幽静的树丛和牧场”能净化他的心灵。他说:“对植物学进行研究,可以使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时期,回想起我当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使我再次享受到它们的乐趣,使我能在他人从未有过的悲惨命运中仍然生活得很幸福。”

(8)《第八次散步》

这篇《散步》讲述的是卢梭身处逆境,而仍能快乐生活的原因。他深入检查了他天生的性情,他说他的性情一方面“变化不定”,稍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心绪不宁,激动不已;另一方面他又疏懒成性,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世事和敌人的阴谋,他可以做到“不闻不问,心静如水”;他这种疏懒的性情使他克服了许多险情和困难,等风波平息,他又“重新恢复大自然所希望的那个样子”。

对于敌人和困难,他是如此的轻蔑;对于命运给他带来的不幸,他又如何处置呢?他说他不在乎命运对他的折磨;他在《第五次散步》中曾描述他既忘记了过去,也不希冀将来,而只想到“现在”的心境,他只注重“今天”,他说:“我从来不为明天如何而着急,只要我今天平平安安不受苦,就行了。”他对他的命运很满意,他说:“不是我自夸,尽管我处于这样可悲的境地,但我也不愿意和他们当中最幸福的人交换我的地位和我的命运;我固然是很穷,但我宁可依然故我,也不愿意为了家财万贯而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他说他的“力气是永远也用不完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散步》的结束语,和《第一次散步》的结束语是遥相呼应的,读者阅读时,不妨把《第一次散步》最后那段话重读一下。

(9)《第九次散步》

这篇《散步》的开头两段话,是卢梭写好正文之后添加的。关于这两段话的最初的表述,请参见《〈梦〉的草稿》第3段。(本书第134—135页)

我们在前面(第9页)曾经说过,卢梭的这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表面上看起来,十篇文章好像是各自成篇,互无联系;然而一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有些重要的论点,他往往要重复发挥:在这篇《散步》中讲了,又在另一篇《散步》中再次加以阐述,比如他在这两段话中表述的对“幸福”的看法,就是一例。他在这次《散步》中说:

幸福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世上之呈现这种状态,看来,似乎不是为人类而安排的。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在继续不断地运动,是不允许任何事物保持一个固定的形态的。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自己也在变化。谁也不敢保证他明天还依然喜欢他今天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