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推翻“索债心理”:我怎么对你,你就该怎么对我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问题上都有精神洁癖,在多数人的价值观里,所谓朋友,说白了就是我怎样待你,你就得怎样待我,彼此心里都有一杆秤,称量过之后,发现我用七分心待你,你待我却只有三分,那你就亏欠了我,咱俩没法愉快玩耍了。

这种心理,我们称之为索债心理。

索债心理的表现归纳起来有两种:外显型和内隐型。外显型的人常常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不满或期待。他们常用的句式是我为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领导对下属说:“是我把你弄进公司的,你要……”又如有些老年人对子女唠叨:“我如何如何把你们拉扯大,现在我老了,你们不……”内隐型的人不会把自己的不满或期待直接表达出来,但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或借题发挥式的暴躁,让周围的人摸不着头脑。例如某人习惯记住自己好友们的生日,到时会以适当的方式问候好友。而到自己生日时好友没有任何表示,于是觉得失落无比,从此疏远了好友。索债心理的两种表现危害各不相同,持外显型索债心理的人往往令人厌烦,而持内隐型索债心理的人则让人觉得难以琢磨和相处,同时也容易诱发自身的身心疾患。

我的母亲在患病六个月后,受到“索债心理”的严重困扰。一开始母亲生病的时候,全家人都很惊慌,几个月过去后,母亲的病情已无大碍,但肢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灵便,走路非常吃力,需要在子女的搀扶和陪伴下才能进行。哥哥姐姐既要工作又要持家,还要抽时间过来陪伴母亲。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但是,母亲认为这远远不够,觉得孩子们忽略了她。每次与母亲通电话,她必定会抱怨:我小时候是怎样把你们拉扯大的,现在到我老了,你们有我对你们一半那样好我都很知足了。你们嫌我脾气不好,可是你们小时候那么气人,我一个手指头都动过你们。

母亲不仅向在给孩子们索债,还在给邻人索债。每当我回去看望母亲的时候,我常会顺道去远一点的乡下去看望一些年老的远亲或者近邻,母亲得知后都会大发雷霆,会把很久以前她是怎样帮助别人的陈年旧事一一道来,而现在她年老体衰,那些曾经被她帮助过的人却很少有人来看望她,有的即使来了,也是带了很少的礼物,与她的付出根本不成正比。母亲整天为这类事情愤愤不平。

总之,在索债心理的驱使下,母亲变成了一个义愤填膺的老人,每天活在极大的心理落差当中,郁郁寡欢,身体恢复很慢。

这种心理状态让我忧心忡忡。我用了很长时间几乎是倾尽一生所学才把她治愈。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索债心理的可怕。

索债心理产生的根源

索债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表面原因是为别人做了事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自身认知方面的问题。例如,养育子女是人的基本社会责任和义务,如果以回报为目的,那么几乎百分之百达不到目的。领导对有能力的下属进行栽培,是领导个人的喜好或者正常工作范围内的职责,要求别人对你特别感恩就过分了。有些人天性细致,能记住朋友生日,在节日总记得向朋友问候,而有些人天性疏懒,不愿写信,不喜欢发短信,但并不意味他不重友情,心里没有你这个朋友,只是人家的表达方式和你有所不同而已。

铲除索债心理的方法

假如生活中你总觉得别人欠你的,并为此困扰,你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应对:

第一个步骤,分析和认识人性。

正像我治愈母亲一样,我用尽一切办法让她相信,不要指望别人感恩,因为忘恩是人的天性。

英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对母亲施治的重点是让她明白:指望别人感恩乃是一项一般性的错误,她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我想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耶稣基督在一个下午使10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呢?只有一位。耶稣基督环顾门徒问道:“其他九位呢?”他们全跑了,谢都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

你看,无论是英明的法官,还是万能的耶稣,都不能令人感恩,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给了别人一点小恩小惠,凭什么就希望得到比耶稣们更多的感恩呢!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一个世界级的富豪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造成亏损,好心的富豪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富豪朋友呢?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就是这位曾经救度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