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

“基兰为什么要丢烟雾弹?”

“他只是闹着玩。”

“他说他是对着移民扔的。他不该那样做的。”

“移民是谁?”

“就是那些搬来巴勒斯坦住的人。”

“你是说那些拿走巴勒斯坦坦人房子的人吗?就像我们这一栋一样。爸爸说你、我和基兰都住在偷来的巴勒斯坦坦人房子里。”

“他这样说?”我对玛亚说,但并不意外里欧会跟年仅五岁的女儿讨论如此复杂的房地产议题。我们两人都一样,时常在儿女面前讨论巴以冲突的政治观点。孩子们在这里都成长得太快了。

“你可以说我们是移民,但我们的房子不是抢来的。我们的房子所在地是合法的以色列领土。”我对女儿说,脑海中一边搜寻适当的字眼,想对她解释我们住的地方并未跨过绿线,我们没有违反法定的巴以边界。但我该如何向一个五岁的女孩解释这条沿着一号公路划过、距离我们房子仅一百米的绿线是什么?我想针对此议题我已说得够多了,况且光是“合法的以色列领土”这几个字所传达的概念,对玛亚而言恐怕就已够复杂了。

这段如谜语般的对话令我开始深思谁才是这片土地上“正当”的移民。我们的孩子,特别是玛亚,仍持续对移民问题备感关心,而从我与里欧近来的对话片段听来,他也正忙着写一份关于西岸地区犹太移民身份认同的报告。里欧认为若巴勒斯坦建国,应该让西岸地区的犹太移民留在当地,自行决定是否要成为巴勒斯坦公民,我认为此观点非常有趣,让我忍不住不断思索。我满脑子都在想着“合法”与“非法”移民之间微妙的界线。菲妲认为所有带着犹太复国美梦而来的犹太人都算移民。而塔玛甚至说所有欧洲犹太人不分左、右翼全是移民,她改编了美国总统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她说以色列是“移民有、移民治、移民享”。但我听过比塔玛这番说法更为激进的观点,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左翼匈牙利友人曾对我说,这个国家所有欧洲犹太人都是非法入侵,以色列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殖民事业。相比之下,像我这样非自愿移民的特殊身份似乎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重点在于这个人是如何决定要定居于此的。”某天我与我的摄影师哈穆迪徒步走过旧城区时,他如此对我说。

“什么意思?”我问他。

“你知道,耶路撒冷向来很欢迎游客。定居在这里没什么问题,重要的是过程与方式。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从外地移居而来的啊。”

哈穆迪和他的十个手足出生、成长于维亚多勒罗沙街上一户两室的屋子。他熟悉街上每一条巷弄和死巷,他知道哪条巷子可以通往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也知道哪个屋顶最适合观赏圆顶清真寺。他想带我去看通往阿克萨清真寺与圆顶清真寺的莫哈拉比亚门(Mughrabi Gate)。莫哈拉比亚区,也被称为北非区,在一九六七年之前本紧挨着哭墙,一九六七年之后整个旧城区连同东耶路撒冷都落入以色列控制,以色列为了拓宽哭墙前的广场便将莫哈拉比亚区大部分拆除。哈穆迪想带我去看看他祖父二十世纪初从突尼斯迁来耶路撒冷时最早的落脚处。

“所以我不该对自己住在这里心怀愧疚咯?”我问哈穆迪。自从得知他的家族起源之后,我从他狭长黝黑的脸上也看出了一丝北非人的特征,毕竟我九年前也曾在北非待过一年。

“你当然不用愧疚,你跟我一样有权住在这里。虽然我不过是从我父亲那方传下来的第三代巴勒斯坦人,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这里的一分子。我是住在这里,不是占领这里。”

“但我可能是占领者!”我对哈穆迪说,“我住在一栋房东是犹太人的阿拉伯房子,原来的巴勒斯坦屋主可能在某个难民营里老死或被强制放逐出境。我问过房东,他说他不知道一九四八年前的屋主是谁。”

“嗯,难道我祖父有赔偿我们维亚多勒罗沙街上那户房子的巴勒斯坦原屋主吗?”哈穆迪的回复让我不禁笑了出来。

“拜托,你明明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想你们家的原屋主可不是在武力逼迫或遭受恐吓的情况下撤出的吧,所以你们家当然不用赔偿。”

“但我还是觉得人们有权住在自己想住的地方。”

“那你们家当初是怎么过来的?”

“就跟几世纪以来的旅人一样,我的突尼斯祖父有一天突然有个想法,觉得自己应该去Al-Quds3那是耶路撒冷的阿拉伯语名字。所以他就来了,他在阿克萨清真寺建筑群里某棵橄榄树底下摊开他的礼拜毯,然后就坐在那里。我等一下带你去看那个地方,他生前每天都会去坐在那里。后来他落脚在清真寺旁的莫哈拉比亚区,就在哭墙附近。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和旧城区之后,他们的房子就被拆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