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你有一则留言(第6/7页)
没错,当然已经不一样了。
他坐在乌梅内哈酒馆里。从牛眼窗倾泻进来的阳光照亮了留有木屑的地面,尽管如此,里头还是开着灯,照亮远处的角落。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这里,或许是不必绞尽脑汁去想到底要到哪里去吧。他不想散步,不想探索新的地方。少了西尔维娅,什么乐趣也没有。
他知道事情失控了,还是想不透怎么会以这种方式收场。尽管西尔维娅不喜欢他的工作,他依旧是个编辑。身为一个编辑就必须为出版社做出一点牺牲。这是个非常费心费力的工作,但也是他的工作,他最专精的领域。他也可以换到一家国际企业公司工作,过着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的日子,只有周末用笔记本电脑写报告时才见得到老婆。
戴维从小就喜欢看书。每个礼拜天吃完午饭,他总是跟着埃米利奥·萨尔加里[2]一起徜徉在丛林、海洋和大草原上,而他的母亲则在一张木板上拼图;木板是他家的机动性家具,他母亲会根据情况需要,搬到屋子的各个角落。后来青少年时期,他迷上探险小说,尤其是其中比较具有颠覆性的几本。
他在中学时喜欢上文学,不只当作娱乐,还开始阅读俄语经典作品。他的阅读涉猎越广,越是想继续下去。许多书里都会提到其他著作,这样串串相连,变成一张永无止境的链接清单。
当他还是青少年的那些夜里,他认真思考过自己能否写作。他比一般孩子读得还要多,算是有点构想故事的天赋。但是当他利用不上课的夏季漫长夜晚,真的投入其中——刚开始使用打字机,之后用文字处理软件——读过一遍自己写的东西,发现自己缺少了什么,而那区隔了所谓的业余作者和文学创作者。故事还算可以,但像是勉强铺陈出来的,仿佛一辆想要加速前进却办不到的火车,一路使尽吃奶的力气,喀啦喀啦前进。
他难以接受。他循着许多作家从初试啼声到攀上巅峰的创作路线,决定修正风格、情节和角色设定;他想象着他们的处女作应该也不是令人拍手叫好的作品。几乎没有谁一开始就一鸣惊人。而且每位作家都不是出版第一本小说后就大红大紫、摇身变成世界知名作家。许多人虚掷了二三十年光阴,只耕耘出平庸的作品,直到凭着一本让他们卓立文学之林的书超群出众,而其他作品仿佛只是等待璀璨之作诞生的草稿。他能跻身他们的行列吗?
他花了一些时间才发现不能。之后,他总感觉身上扎着一根刺,每天夜里他饱受折磨,并思考文学梦破灭后的现状,以及未来能成就什么。
我们往往无法成为梦想中的自己。我们当不成足球运动员、航天员或画家,世界却多的是出租车司机、售票员、超市收银员以及肉贩。难道,在学校操场上玩耍的孩子,能想到长大之后会以这些工作谋生?有个作家曾对他说:“我们写作,是因为被判出局,不晓得还能做什么。”
现在,受限于个人喜好,他只读亨宁·曼克尔[3]。
所以他对工作并没有不满意。现在他正如希望中一样,与作家并肩工作。他看着他们写作,从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思考方式,寻找自己与他们之间的落差。神经元的联结助他们创作不辍,却让他文思枯竭;助他们名利双收,却让他两手空空;助他们梦想成真,却让他梦想破灭。而且永远找不到原因。
如果有个漂亮的女人走进一个房间,心理学家会观察的是大家的眼神,而作家会看心理学家。
每个作家都是特别的,所以必须用不同方式对待。他知道该怎么做。他做这份工作得心应手。
而他愿意为西尔维娅放弃这一切。他的人生,无法只靠汲取别人的想象力、捡拾别人梦想碎屑存在,也无法总是调整目光、混淆自己的和他们的工作,以为书是他和作者的共同结晶,成功有一部分属于他。他渴望的是人生真实的东西:老婆和孩子。他会想念和这些人的相聚,不过他更想念西尔维娅。一本书无法在夜里给你温暖,不会趁你半梦半醒之间、把手伸进你腿间叫醒你。不会在你悲伤时抱紧你。
戴维拼的是这个。所以他想要升官坐办公室。所以他来到这里。为了西尔维娅。
无奈她不懂。她误以为他出于自私自利,把她骗来这里。如果他从一开始就据实以告,她会了解吗?当然不会。她不会了解他是放手一搏,换取更好的薪水更高的职位来养孩子。现在不是70年代,养一个孩子要花上一大笔钱:尿布、摇篮、衣服、鞋子、私立学校、和班上同学一样的电动玩具、更多的衣服、家具、计算机、网络、脚踏车、摩托车,最后还要一辆车。钱,钱,钱,要从哪里生钱?从出版社主编的工作中。这是西尔维娅不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