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Stay Fit——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第八节 玩《王者荣耀》,也能学到自律之道?
人类的行为,无非基于爱与憎,而相应的驱动力,也无非来自奖和惩。不过,对于自律来说,以奖励和促进自信为主的“正向驱动”,才是长久之计 。在劝说别人做出改变时,我们往往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用负面的思考,做出警告甚至恐吓。 比如劝人戒烟或者减肥,一般会渲染由此带来的病痛。的确,恐吓是最简单的说服方式。而且,不只是别人会常拿这种方式来打动我们,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自己吓自己,觉得要对自己狠一点,效果才会好一点。在减肥的时候,甚至有人说出“要么瘦,要么死”这样的狠话。
然而,放出这样的狠话,就真能说到做到吗?很可能效果正好相反。
首先,恐惧能不能带来行动说不准,带来巨大压力却是一定的。 我们的大脑根本就不适合长期在压力下工作,所以它第一时间就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解。比如说,负面的那些说法虽然有理有据,听起来也足够吓人,但与此同时,你脑子里一定会有个声音冒出来说:“不一定吧?”这就是每个人都免不了的侥幸心理,因为无论多么恶劣的习惯,都不是百分之百会带来恶果的。抽烟的人那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得肺癌;不系安全带的人那么多,大多数人不都是平平安安的?一旦你开始这样想问题,就很容易麻醉自己的警惕心。很多司机宁愿在驾驶室里挂个佛像,也不愿多读几遍安全驾驶守则,就是因为在恐惧面前,“求心安”实在是比“做出实际行动”容易太多了。
其次,如果大脑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就会产生多种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记忆力衰退。动物实验发现,长期处于高度压力的状态下,会导致脑中负责空间和情节记忆的海马体体积萎缩,引起新生神经元数量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减少等等,最终导致对学习、记忆极为关键的长期增益效应受影响,因而使得记忆受损。不仅如此,在面对压力时,基于生物的自保本性,大脑会指挥我们产生“情绪性进食”的需求。简单说就是,大脑发现你心情不好,认为这意味着你处于危机之中。有危险怎么办?多吃点储存能量总是没错的。而此时的首选,几乎都是高热量的垃圾食品。所谓“过劳肥”和“越累越胖”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罪魁祸首不是你的嘴,而是你心里的压力。
而反过来说,正向驱动不但没有负作用,而且效果也更好 。
2011年,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刊登了一则有趣的实验,内容是关于用手机短信帮助戒烟的效果。结果显示,那些经常接收到鼓励性短信的戒烟者,相比于只是偶尔收到这样短信的戒烟者,成功率会高出一倍。实验是这样的: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的研究人员筛选出5800名被试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会连续5周每天收到5条鼓励戒烟的短信,在随后的26周中,每周收到3条短信,并且在自己烟瘾大发时,还可以主动发短信要求鼓励。而对照组,则是每两周收到一次短信。不但频率差异大,而且两个组收到短信的内容也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实验组接收到的鼓励性短信,是由戒烟专家精心设计的,通过不同方式来帮助维持其戒烟努力。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实验组会收到:“今天就是戒烟的开始,加油,你能做到!”当你回复“渴望抽烟”的关键词时,会收到“通常渴望吸烟的状态不会超过5分钟,你可以想办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慢慢享受一杯饮料等”。而对照组收到的,则是一些敷衍话,比如“谢谢参与”,或者“还剩4周就结束了”之类。半年后,研究人员调查了两组人的戒烟成功率,并通过测量唾液中可替宁的含量进行了客观验证(可替宁是烟草中含有的一种物质,如果受试者这段时间吸过烟,唾液中可替宁的含量就会较高)。结果显示,接收鼓励性短信的实验组戒烟成功率达到10.7%,对照组的成功率仅为4.9%。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同样是有人在监督你戒烟,真诚的鼓励和应付差事的敷衍,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而且进一步说,这个实验里的对照组,毕竟还得到了反馈,而恐吓式的负面激励,最大问题恰恰就是没有反馈。
恐吓这种事,必须要在“坏事还没发生”的时候才有效。 比如说,老板威胁你要你好好工作,否则就把你开除。这个威胁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他还没开除你,否则,你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如果一个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只是为了避免某件坏事的发生,那这时他的行为就是没有“反馈”的。又或者说,他的行为,本来就是为了要“避免反馈”的。久而久之,人就很容易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