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安抚对方内心的小孩(第2/4页)

+•延伸思考

不只是大人对小孩,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你也要尽量用观察和描述,来取代否定、说教和偏袒。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压力,你不应该说:“工作就是这样,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做就是了。”而应该说:“听你这样说,压力肯定很大吧,你是觉得老板偏袒同事,对吧?”这样,对方才会愿意跟你深聊下去。

你的孩子有没有“安全角”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

自己首先是安全角,

然后才是管教者。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昨天孩子跟我抱怨,说同学欺负他。我让他自省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并且三番五次强调跟同学相处要团结友爱。但这之后,孩子看起来有心事,也不再找我聊学校的事了。我是不是不该责骂孩子?我现在该怎么修复我们的关系呢?

常见的说法:“我不是跟你说过要听老师的话吗?现在有苦头吃了吧?”

更好的说法:“乖,听到你这么说,我也很难过。别担心,我们一起面对。”

?•为什么要这样说

当“情绪共鸣”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问题真的比较严重了。像上一篇提到的“被老师批评”这样的事情,家长只需要让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就好,可是遇到“校园霸凌”这种事,家长就必须介入了。

不过,这时候父母经常有个误区,那就是希望借此机会教育孩子,让他们对一些平时听不进去的道理更加上心。可是这样一来,在孩子心里,父母就不再是“安全的依靠”,而这对亲密关系的伤害是根本性的。

曾有位北大毕业生称,他幼时遭人欺负,回家跟父母倾诉,想不到却只得到些冷嘲热讽,比如:“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父母的这种沟通方式,让他既失望又愤怒,最终导致他离家求学后,与家里彻底决裂。

要避免这样的家庭悲剧,父母在进行亲子沟通时就必须意识到,孩子感到委屈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成为他的“安全角”。

人跟动物一样,在外头受伤了,就会本能地想躲起来,找一个让自己有安全感的角落,去安心地舔舐伤口。这个地方,就是“安全角”。孩子心目中的安全角,最开始一定是父母,所以小孩但凡受了点委屈,第一反应就是去找爸妈倾诉,希望爸妈安慰他。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是安全角,然后才是管教者。结果,小孩子期待的是安慰,等来的却是教鞭。因为很多父母误以为,趁着孩子受挫折、受打击的时候,来点严厉的教育,有利于小孩成长,但这其实大谬不然。

教导孩子这种事,学校能教,别人也能教,事前能教,事后也能教。然而在事情刚刚发生,孩子正沉浸在委屈情绪里的时候,父母能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却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所以,对小孩来说,如果他在自己心中的安全角,得到的不是抚慰而是另一波刺激,那么他所能学到的唯一一件事,不是自己错在哪儿、以后应该怎样改进,而只是认识到“这个地方不安全”。久而久之,他就会开始疏远父母,遇到什么挫折也不想跟父母说,有什么心事,也不想跟父母倾诉了。

所以,父母应该要有一种自觉:当小孩遇到伤心事,跑来跟你诉苦的时候,就表示你是他的安全角。也许,小孩频频找你抱怨的,都是些芝麻小事,让人听得很不耐烦,甚至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你一直在提醒他,而他却一直当成耳边风的,现在闹成这样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但是无论如何,你都要知道,小孩子第一时间向你求助,是一件非常温暖也非常可贵的事情。因为在这一刻,你是他心目中最安全、最信任的人。

而且,你完全不用担心,成为“安全角”就是无原则的溺爱,就不能再对孩子进行管教和指导。比如,小孩抱怨学校有同学欺负他,你说“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太不像话了,我找他们去!”其实就是在表明一种“无条件的支持,但不是无条件的袒护”的态度,而这才是“安全角”的意义所在。

进一步说,当你们真的“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一定会发现,“团结同学”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是这时候,你不需要通过指责和伤害感情的方式来表达这个道理。在表示支持的前提下讲道理,对方才能听得进去,你也才能实现亲情和说理的双赢,这恰恰是“安全角”的意义所在。

+•延伸思考

要维护安全角,并不是说你不能提醒小孩,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假如你带小孩去逛街,可以警告他说:“不要到处乱跑,很容易摔倒!”这样讲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小孩乱跑,不小心真的摔倒受伤了,这时你再去责骂他,就是在破坏安全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