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的岁月(第4/6页)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首诗的意义,并非因为它是戴望舒诗歌美学的精髓所在,而是因为它的内容:国难之时一个传统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最为珍贵。在山河沦丧命运流离的岁月里,我们希望这样的声音给我们力量,用以揭露黑暗和期盼光明。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撷取传统意象:憔悴寂寞的荔枝花和恋人的柔发进行感情的表达。在沦陷区和解放区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了对永恒中国的深切依恋。

心愿

几时可以开颜笑笑,

把肚子吃一个饱,

到树林子去散一会儿步,

然后回来安逸地睡一觉?

只有把敌人打倒。

几时可以再看见朋友们,

跟他们游山,玩水,谈心,

喝杯咖啡,抽一支烟,

念念诗,坐上大半天?

只有送敌人入殓。

几时可以一家团聚,

拍拍妻子,抱抱儿女,

烧个好菜,看本电影,

回来围炉谈笑到更深?

只有将敌人杀尽。

只有起来打击敌人,

自由和幸福才会临降,

否则这些全是白日梦

和没有现实的游想。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八日

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最为深重的岁月,亦是诗人个人生活的非常时期。在每段诗的前面几句,诗人用极简的几笔勾画出最为寻常平凡的幸福时光,但是末尾的一句只有“将敌人打倒”却使所有明媚的畅想成为可想而不可及的奢望。几时能够实现这些梦想?那时大概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回答,但是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永恒向往,则是时时刻刻激励每个国人的不变的信念。国仇家恨之际的理想在战火中显得尤为珍贵,而坚定的信念更是成就理想最坚固的脊梁。

过旧居(初稿)

静掩的窗子隔住尘封的幸福,

寂寞的温暖饱和着辽远的炊烟——

陌生的声音还是解冻的呼唤?……

挹泪的过客在往昔生活了一瞬间。

一九四四年三月二日

诗人以《过旧居》为题写过两首诗,这首诗是其初稿。较之于铺陈开来描述的另一首《过旧居》,这首初稿的凝练和蕴藉更具有诗歌的魅力。窗户静掩,被尘封的幸福在窗子的那一边;曾经平和、幸福而温暖的炊烟对比着此时的寂寞,此时诗人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声响,那声响是在呼唤往日的幸福,还是意味着曾经的幸福又将归来?谁也不清楚。诗人在回忆中重温了往日生活的瞬间,泪水潸然。整首诗只有四句,极为凝练,然而其中饱含着对往昔的怀念、对幸福与和平的向往,让人回味无穷。

过旧居

这样迟迟的日影,

这样温暖的寂静,

这片午炊的香味,

对我是多么熟稔。

这带露台,这扇窗

后面有幸福在窥望,

还有几架书,两张床,

一瓶花……这已是天堂。

我没有忘记:这是家,

妻如玉,女儿如花,

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

想一想,会叫人发傻;

单听他们亲昵地叫,

就够人整天地骄傲,

出门时挺起胸,伸直腰,

工作时也抬头微笑。

现在……可不是我回家的午餐?

……桌上一定摆上了盘和碗,

亲手调的羹,亲手煮的饭,

想起了就会嘴馋。

这条路我曾经走了多少回!

多少回?……过去都压缩成一堆,

叫人不能分辨,日子是那么相类,

同样幸福的日子,这些孪生姊妹!

我可糊涂啦,

是不是今天出门时我忘记说“再见”?

还是这事情发生在许多年前,

其中间隔着许多变迁?

可是这带露台,这扇窗,

那里却这样静,没有声响,

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

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

而我的脚步为什么又这样累?

是否我肩上压着苦难的年岁,

压着沉哀,透渗到骨髓,

使我眼睛朦胧,心头消失了光辉?

为什么辛酸的感觉这样新鲜?

好像伤没有收口,苦味在舌间。

是一个归途的游想把我欺骗,

还是灾难的日月真横亘其间?

我不明白,是否一切都没改动,

却是我自己做了白日梦,

而一切都在那里,原封不动:

欢笑没有冰凝,幸福没有尘封?

或是那些真实的岁月,年代,

走得太快一点,赶上了现在,

回过头来瞧瞧,匆忙又退回来,

再陪我走几步,给我瞬间的欢快?

有人开了窗,

有人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