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困惑而成长(第2/2页)
2013级一位男生,读了我转载的陈平原的文章《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写了一大段文字。
读完陈教授的文章之后,我有一些疑惑,想请老师指点一下。
其一,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有的读许多书用来卖弄,其实真意尚不理解,但是受欢迎;有的读一些成功学、实用主义至上的书,全然浪费时间,但是说话吸引人;有的非专业不读,文学素养低,但是就业好;有的热爱读书,不擅社交,却被认为奇怪而被排斥。目前,我们难以在短期内将苦读来的东西转化为气质、魅力以在社交上加分,以及在短期内苦读可能与社交产生矛盾的情况下,老师您认为我们该怎么读书?
其二,这篇文章说,当代大学生面相、打扮、经历、知识及趣味,大同小异,但是老教授则是各不相同。我觉得老教授作为长辈,生活历练和读书积累远非大学生可比,而且教授在长期的学习工作中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独特的阅读立场。但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期的压制性的学习中,一般较难建立独特的阅读立场。换句话说,上大学之前的我们阅读的选择性、方向性是不明确的,所以互相差异不大,个人认为这可以理解。老师对此怎么看?
我说:“我的日志上公开的内容都可以转载。无论如何,就看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需要什么,你通过努力能得到什么。我读书不是为了卖弄,但是也受欢迎。我浏览过成功学的书,是为了了解世界。虽然成功人士是反对读成功人士的书的,说读一百本也没用,他们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及时抓住机会,历经磨炼,具有较强才能或较好心态。但尤其李嘉诚、乔布斯、比尔·盖茨、俞敏洪等的经验教训是可以读读的。当然为了站得住脚,静得下心,我们还是要往自己的专业、兴趣、志向、职业方面用功,追求自己想要的,多读经典,扎实读书。
“要进取就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这与专业素质并不成正比,何况有的人就业后也就是糊糊涂涂一辈子。从以往的经验看,文学素质高的就业也不错,如有的找到深圳、佛山、广州等城市。就业讲究综合素质而不只是专业素质,在同等条件下,是能力说话,我知道不少实例。
“读书和社交并不矛盾,只是圈子不同罢了,我不少行业都有朋友。你的关于老教授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但陈平原的文章不只是针对大学生,而是针对所有中国人。要所有人欣赏你是不可能的,有一个人欣赏就已足够。你只要做好自己,这需要自信自强自爱自控。
“至于怎样读书,在肇庆学院文学院网站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专题中,有我的读书指导意见。简而言之,广泛涉猎,注重经典,经典阅读占60%~70%,其他阅读占30%~40%。‘三天不读书,立马变成猪’,缺乏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精心钻研的能力,人很快就会倒退。男人可以逼一下自己,追求事业,追求成功,但最终人之为人,站得住脚,静得下心,健康快乐,有一技之长,不贫穷足矣,并非都需要成功。因为成人比成功重要。”
我在说说中强调“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无论关乎爱情还是事业等,这都体现出一种真实,也体现出一种单纯的复杂。因忠于自己所以单纯,因每个人皆不同所以复杂。有个硕士女同学抱怨“听从了自己内心,却不被社会所接纳啊”。我认为社会不过由一个个圈子组成,人不可能被任何圈子、任何人群接纳,能被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师生等接纳就行了,否则永远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永远跟着别人跑,平静不下来。她和我的博士同学和学生都赞同我的观点。
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人虽难以看透自己,但至少可看清自己,此时渡人才渡得有力。
人活着就是给人生写自传,无需求诸笔墨。这不求出色,但求有色;不求强大,但求自强;不求多爱,只爱一点点。再悲伤的事情都会过去,所以你不要自伤自悼,须平静如常;再光荣的事都会过去,所以你不要自我陶醉,须踏实自省。你的眼界越大,你的心就越平静,你只盯着一个角落,你的心就很难平静。平静是一种持久的快乐与淡定。生活就像流水账,柴米油盐滋味长。生活就像故事书,字字句句总关情。生活就像庭前树,花开花落亦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