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勃洛克(第3/4页)

作家亚历山大·格林有一部尚未发表的遗作,长篇小说《凤仙花》。这部小说的背景和许多细节都同勃洛克曾经多次谈到过的他在布列塔尼半岛[24]上的小海港阿贝弗拉克的生活相同。

勃洛克是在那个海港平生第一次接触到海上生活的。这使他像孩子那样入了迷。一切都像童话一般引人入胜。

他写信给母亲说:“我们生活在航海信号的包围之中。主灯塔每隔五秒钟闪亮一次,照亮了我们家的墙壁。港内停泊着一艘二十年代(十九世纪)的拆除了武器装备的三桅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曾参加过墨西哥战争。舰名叫‘墨尔波墨涅’[25]。舰艏有一尊冲向海洋的白色雕像。”

还可从信中摘引一段有代表性的片断:“不久前,有座旋转灯塔上的年老的守夜人,未及在入夜之前把机器修复,就突然死去了。于是他的妻子叫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通宵用手转动机器。为此向她颁发了一枚荣誉团勋章。”

“我想,”勃洛克指出,“俄罗斯人也会这样做的。”

在阿贝弗拉克港口附近的一个岛子上,有一座古老的瑟戎要塞。法国政府鉴于这座要塞已破败不堪,毫无用处,决定以很低廉的价格将它卖掉。

勃洛克显然非常想买下这座要塞。他甚至计算过,购买要塞,加上平整土地、开拓花园和修葺房屋的费用,总共两万五千法郎就够了。

这座要塞中的一切,无论是已半朽烂了的吊桥,无论是暗炮台,无论是火药库,无论是大炮,都富有浪漫的情调。

在亲人们的劝阻下,勃洛克没有买下要塞。可是他时常跟亲友们谈起这座要塞——要幻想让位给清醒的思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格林听到了这段往事后,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讲一个老人膝下有一个女儿,年轻美貌,大家都称她为“凤仙花”。老人向政府买下了一座古老破败的要塞,携女儿住了进去,把倾圮的塞墙变成了芳香扑鼻的灌木丛和花坛。

小说写了许多五光十色的事件,但写得最好的,大概还是要塞本身——安宁(军事设备早已拆除)、和平、富有浪漫色彩的要塞。此外,对花园的描写也是出色的。树木、灌木丛和鲜花,无不写得栩栩如生。

应当承认,我读了勃洛克的有些诗篇后,也产生了乍一看来颇为奇怪的想法——我想要写几篇同这些诗歌由于情绪相似而精神上相通的短篇小说。

直到今天我仍然有这个想法。不过直至目前,我还只写出了一篇这样的短篇小说,叫《雨中拂晓》[26],它完全脱胎于勃洛克的诗歌《俄罗斯》。

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做到,

即使千里迢迢也心甘情愿,

只要在远方的路梢,

从头巾下飘来明亮的流盼……

对于勃洛克的诗歌和生平,我无意作出也无力作出我自己的解释。我不大理解勃洛克对俄罗斯和人类将会遇到的考验所怀有的那种先知式的、神秘的恐惧;至于他那种宿命的孤独感、毫无出路的怀疑、灾难性的沉沦以及他对革命的过于复杂化的理解,更是我无法理解的。

勃洛克身上吸引我、使我着迷的是他成熟的诗篇中和他生活中的完全具体的诗意。至于他那种矫揉造作的、既无生气蓬勃的形象,也无血肉的、朦胧的象征主义的迷雾,不过是积重难返的中学生的幼稚癖好而已。

我有时候想,勃洛克身上有许多东西对现在这一代人来说,对新青年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比方说吧,他对贫困的俄罗斯的爱,他们就无法理解。在今天的青年人看来,怎么能去爱这么一个国家,在那里,“数不尽的低矮的村落是那么穷苦,使你不忍卒睹,远处的牧场上生起一堆篝火,映衬着白天阴暗的帷幕”[27]。

青年人难以理解这一点,是因为这样的俄罗斯已不复存在。恰恰是勃洛克所熟悉、所爱的那种样子的俄罗斯已不复存在了。如果说还残存着一些偏僻冷落的乡村、在泥潭之间用木柴铺出的小径和荒山野林的话,那么生活在其间的人也与当年的截然不同了。世代交替,孙子已经不能理解祖父,有时甚至连儿子都不能理解父亲。

儿孙辈不理解也不愿理解歌谣中涕泗横流地痛诉的那种贫困,不理解也不愿理解由迷信的传说、神话、不敢吱声的胆怯的儿童们的眼睛和吓破了胆的姑娘们低垂的睫毛所点缀着的那种贫困,不理解也不愿理解被香客们和精神不健全的人们的故事吓得毛骨悚然的那种贫困,不理解也不愿理解因为时时都觉得可怖的神秘就近在咫尺——就在森林中、湖泊中、朽烂的枯树中、老太婆的哭声中、用木板钉死了的弃屋中——时时都觉得奇迹就将出现而惶惶不可终日的那种贫困。“我睡眼迷离,迷离中藏匿着神秘,而你,罗斯[28],就沉睡在神秘里”[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