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良的最后人家

有时,眼前明明出现一个绝佳的画面,却让人辛酸地按不下快门。那天,我告别比利良,在干涸的溪谷间与当地最后的那户人家擦身而过。走在最前头的母亲穿着褴褛、举步无力,失魂落魄的样子让我无法将相机对着她,只有转向她的家人:以裤为帽,赤身拖着玩具卡车的小儿子、顶着半袋米的二儿子和扛着杂货的丈夫。半个月的口粮还有着落,可是,在台北工作的大儿子久久还没寄钱回来,没钱就不能搬家。

位于台东县卑南乡的比利良是鲁凯人语“衣利浪”的汉译,意指“河的两岸”,地势倚山面海,每逢大雨就会遭逢山洪暴发。从数座被埋在土石流下的桥墩残骸,可知大水的破坏力道。历经多次水灾后,大半族人都已迁离,政府决定协助剩下的二十八户迁村,在河对岸提供土地,并补助重建房舍的三分之二经费。族人对此德政感激万分,我也趁着新屋即将落成之际前去与村民同庆,没想到,竟还有一户人家未搬离。

老部落已断水断电,这户人家独自守着形同废墟的荒凉村落,仿佛被文明遗弃了一般,孤寂可想而知。然而,在他们家那没被洪水冲走的残破梁柱和墙面上,仍旧让我看到坚守的传统:临时搭起的床头供着一堆小米穗,梁上悬着两把番刀、一串十字架念珠,一排山猪牙就挂在梁与墙之间拉起的铁丝上。一进门就能看到农收和狩猎的成果,显示了这家人的自重,并期待他人的敬重。时代的脚步早就飞奔到望不见的前头了,他们却仍把族人的习俗牢牢地守着,坚定的信仰就像那串高挂的念珠一样不受动摇。

每次重看这张照片,我就觉得,这家人肯定会渡过难关的。就像那光屁股的小子,只剩心爱的玩具车,却带着顶天立地的知足与自信。

台东县卑南乡,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