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洲的沧海桑田
夕阳西下,我行经芦洲,看到这位刚下班的摩托车骑士从后座取出一张小渔网,准备试试手气。他原非渔夫,而是农人;这片水域本来也不是湖泊,而是淹水不退的亩亩良田。
拍照当时,我就站在那汪水中的一条路上。路面虽窄,摩托车骑士却川流不息,往来周围工厂的大卡车也络绎不绝。换句话说,我的身后虽然车声轰隆,面前却是宁静、浪漫得出奇,转个身就是天渊之别。
古时候的芦洲是邻近淡水河畔的一片低平沙洲,河岸两旁芦苇丛生。据说芦花盛开时,花絮纷飞;夜晚月上树梢,芦花泛着淡黄月色,微风吹拂,犹如浪花飞舞,美不胜收。
由于那片良田地势低、近河口,每当豪雨成灾就会首当其冲。专家们将淡水河道的一处瓶颈炸宽,以改善淤滞;流水量大大提高后,海水倒灌却也益发严重,邻近地区达八百五十公顷的土地全浸在了水里。世代务农的庄稼汉不得不改行,大部分村民也因而移居,留下来的人便以捕鱼为生。沼泽中的鱼类、藻类迅速繁殖,引来大批水鸟栖息,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俨然成形,成为台湾北部最热门的赏鸟区。
时隔三十年,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站的那个位置了。海水倒灌的痼疾被二重疏洪道治愈后,沼泽被填上了土,成为商家林立的闹市。曾是桑田的那片沧海,摇身一变又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曾为农夫、渔家的居民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不再;成为白领阶层的他们,唯一的劳动仅存在于指尖与计算机键盘之间。
台北县芦洲乡,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