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第7/9页)
庄子在当世的思想家中最推重惠施,在过去的思想家中最推重老子。
惠施是战国初中期之交思想界里一颗慧星。整个战国时代的思辨力集中在人事界——在社会改造,战争的消灭,一切世间苦的解除,只有惠施曾把玄想驰骋到自然界上,据说他曾“编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有人问他“天地所以不坠不陷(及)风雨雷霆之故”,他“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在社会思想上他有“去尊”之说,即废除尊卑的差别的主张,可惜其详不可得而考了。他著的书据说有五车之多,那时书用竹简写,一车的书未必抵得过现在一厚册。然而他的著作之富可说是前无古人了。可惜这五车的书只传下短短的十句话,至今哲学史家还不能尽解。
老聃传说是楚人,姓李名耳,做过周室的守藏史。传说孔子在中年曾往周都向他问礼,又现存的《老子》五千言相传就是他的遗著。不过老聃既然是这样一个名人,《老子》书又真是他所作,那么书中最露骨的主张,像“绝圣弃知”,“绝仁弃久”之类,和孔、墨的学说都根本不相容的,不应在孔、墨时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绝无人称引或批评的,而且书中所泄露的社会背景,像“万乘之国”、“取天下”等话,决非孔子时代所有。因此好些史家都不相信《老子》书是孔子同时的老聃所作。但在战国晚期,这书中所具的学说已成为显学,而书中的话屡为《庄子》所引,那么这学说当有一部分产生于庄周著书之前,也许有一部分是承袭孔子同时的老聃的。我们不能起古人于地下,只好以这样不确定的结论自足了。
世界上再没有五千字比《老子》书涵义更富,影响更大的了。它阐明“物极必反”,“福兮祸所倚”的原则;教人谦卑逊让,知足寡欲;教人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教人将取先与,以退为进,以柔制刚,以弱胜强。以为文明是人类苦痛和罪恶的源泉,要绝弃知识,废除文字,而恢复结绳记事的老法,废弃舟车和一切节省人力的利器,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政治上它主张统治者但摆个样子,一切听人民自便,不加干涉,像大自然之于万物一般。这便是它所谓“无为”。它否认有一个世界的主宰者,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循着一定的法则,自然而然。它提出一个无形无质,不动不变,不可摹状,“玄之又玄”的“道”,以为天地万物的原始。《老子》书的作者和庄子都喜欢讲这个“道”,因此后人称他们为道家。庄子和他一派的学者都喜欢借神话中的黄帝的口吻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因此后人有“黄老”之称。
第六节邹衍荀卿韩非
像众川到了下游,渐渐汇合入海,战国的思想到了末期有一显著的趋势,是混合。例如以儒家为主,而兼采墨、道的有荀卿;集法家各派的大成的有韩非。最后秦相吕不韦命众门客合纂了一部《吕氏春秋》,那简直是当时的流行思想的杂货店。今以荀卿、韩非,及荀卿的同时人邹衍为主,略述这一期思想界的大势。
(1)邹衍,齐人,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平之战以后。他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可惜都已亡佚。邹衍的学说,现在所留传的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邹衍以前的学者想象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的中国(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国)几乎就是这大陆的全部;这大陆相传曾经夏禹划分为九州。邹衍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环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际也”。这便是大九州之说(约略同时又有一种关于世界的想象,以为“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十万]又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又九万七千里。”说见《吕氏春秋》)。邹衍以前又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说。五行说的出发点是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构成,叫做五行。世间事物大抵可以凑成五项一组,和五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着不够五项的事物便割裂足数,例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凑够五时。各组中的任何一项和五行中与它相当的某项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例如五时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当时的儒者又以为一年之中五行的势力轮流当盛。在某行当盛时,帝王除了须穿颜色与它相配的衣服外还有许多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例如仲春应当行庆施惠,禁止伐木覆巢,不应当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时中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曾被列成时间表,叫做“月令”。邹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广,以为自从“天地剖判”以来的历史也是给五行的势力,即所谓“五德”轮流地支配着。在某德轮值的时代须有某种特殊的服色,某种特殊的制度(关于正朔、数度和礼乐的制度)和某种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属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继兴的一德,必定是与前相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继火德。两德交替的时间,照例有些和新德相应的符瑞出现,符瑞所在,便是新时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王时,有赤鸟衔着丹书,落在周社(月令和五德终始的思想。《周官》中无之,可见此书似作于邹衍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