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黄金时代(第9/16页)
冷战终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也所剩无几,连带之下,甚至连它维持军事霸权的费用,也再不能单靠自己的腰包独力支付。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对付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基本上依然以美国为主,可是这一回,掏腰包的却是其他支持华盛顿行动的国家——不管它们是主动慷慨解囊还是勉强被动捐献。这一仗打下来,参战的大国竟然还赚了几文,倒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怪事。所幸对众人而言,除了倒霉的伊拉克人民之外,战事不出几天就结束了。
4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某一段时期里,冷战似乎向恢复理智的方向走了几步。1947年以来直至朝鲜战争高潮的数个危险年头中,世界总算有惊无险,不曾发生任何爆炸性的事件。即使是斯大林之死(1953年),虽然也在苏联集团引发了一阵大地震,最终毕竟安全度过。西欧各国发现,自己不但不必在社会危机之中挣扎,反而开始进入一个始料未及的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时代。下一章将对这段时期做更进一步的讨论。老派的外交人士,专门有个行话用来形容紧张关系的缓和,也就是“缓和”(detente)。现在“缓和”一词已变成家喻户晓的名词了。
缓和现象首先出现于50年代的最后几年,当时正是赫鲁晓夫(N.S.Khrushchev)在斯大林死后的一片混乱中当上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候(1958—1964)。赫鲁晓夫外表看来似乎是一介莽夫,其实骨子里却很能干,令人钦佩。他相信改革,主张和平共处,将斯大林一手建立的集中营清理一空,并在接下来几年里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领衔主角。他恐怕也是唯一由农村男儿出身,跃登世界大国领袖地位之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肯尼迪是美国20世纪最被称誉的总统(1961—1963任美国总统)——一个喜欢虚张声势,专以大声恫吓冲动行事为能事,另一个则善于故作姿态,喜欢玩弄手段。两人中间有过一段相当紧张对立的时期,“缓和”首先要面对的便是这道难题。于是两个超级大国,由两名超级危险玩家负责掌舵;而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充满着危机感,觉得自己在经济上节节败退,输给了50年代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如今看来实在很难想象,但是在当时人的眼里,苏联在卫星科技、太空领域上的惊人成就,岂不证明了它在科技上已经胜过美国(其实很短暂)?再看,社会主义岂不出乎众人意料,竟在距佛罗里达仅数十公里的古巴大获全胜(参见第十五章)?
反过来从苏联的角度看,它也同样焦虑不已。首先,华盛顿当局的言辞暧昧,不过其中充满了挑衅的意味绝对错不了。其次,苏联本身又与中国在基本路线上决裂,当时中国口口声声指责它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不强硬。面对这项罪名,原本主和的赫鲁晓夫也只有板起面孔,被迫采取相对来说不与西方妥协的态度。与此同时,各殖民地的解放进程,以及第三世界的革命行动,突然纷纷加速(参见第七、十二及十五章),形势似乎对苏联大为有利。于是美国提心吊胆,同时却又信心十足;苏联信心十足,同时却又提心吊胆。双方为了柏林,为了刚果,为了古巴,相互威胁恫吓,僵持得不可开交。
局势表面看起来惊险诡谲,事实上若为这段时期算一笔总账,却可以得出一个国际局势仍相当稳定的结论。两强之间,还保持着一种尽量不去吓倒对方和世人的默契,而白宫与克里姆林宫之间设立的热线电话,便是此默契的最佳象征(1963年)。柏林墙的设立(1961年),则确定了东西双方在欧洲最后一条不确定的界线。对于开在自家门前的共产主义小店古巴,美国也默不作声地接受了。古巴革命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火花,分别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点起了星星之火,可是却不曾掀起燎原之势,最后甚至明灭不定奄奄将息(参见第十五章)。1963年肯尼迪被刺,1964年赫鲁晓夫被看不惯他鲁莽冲动作风的苏联当权派送回老家。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核武器的管制也大有进展:诸如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禁止核扩散条约的签署(赞成国都是已经拥有核武器,或不打算取得核武器的国家;而反对者则是正在建立自己核军备的几国,例如中国、法国与以色列),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reaty,SALT)的签订,美苏甚至还针对双方的反弹道导弹(Anti-Ballistic Missiles,ABMs)达成某些协议。更有意义的是,美苏两国之间的贸易,长久以来由于政治上的龃龉本已濒临停滞,随着60年代进入70年代,却开始欣欣向荣。世界局势一时之间情况大为看好,前途一片光明。
前途其实并不光明。70年代中期,世界开始进入所谓“二度冷战”的阶段(参见第十三章)。这段时间与世界经济的大变化相始终,也就是1973年起绵延20年之久的长期经济危机,于80年代初期达到最高潮(参见第十四章)。然而超级强国竞赛中的双方,一开始并没有警觉到经济气象起了变化,它们只察觉到一件事:在产油国的卡特尔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功行动之下,能源价格出现了三级跳。现在看来,此事加上其他几项事件发展,似乎表示美国控制世界的地位逐渐有下降的迹象。可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毫无察觉,还对本身经济实力的稳固沾沾自喜。比起欧洲,经济发展的减速对美国影响显然小得多;而苏联呢——上帝若要毁灭谁必先令其踌躇满志——还以为自己一路顺风,一切都照着计划顺利进行呢。继赫鲁晓夫而起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掌权20年间,如今被苏联改革人士冠之以“停滞时期”(the era of stagnation)。可是当时在勃列日涅夫看来,世界形势确有几分值得他乐观的理由,单就其中一项,就可以令他理直气壮:苏联从6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请看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国际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已经暴涨4倍,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