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第14/14页)

[1] 1960—1975年间,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之内,15到20岁之间的人口暴增约有2900万之多。但是到1970—1990年间,却只增加了600万人左右。附带说一句,80年代欧洲年轻人的失业率惊人地高,只有实行社会民主制的瑞典和联邦德国例外。欧洲年轻人的失业率相差幅度很大(1982—1988),从英国的20%以上,到西班牙的40%以上,以至挪威的46%(World Economic Survey,1989,pp.15—16)。

[2] 真正的冠军,也就是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高于0.6的,都是一些比较小的国家,但是也同样位于美洲。所谓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贫富不均程度极为方便的指标,其量表刻度,由代表收入分配均等的0.0开始,一直到极端不平等的1.0为止。洪都拉斯在1967—1985年的系数为0.62,牙买加为0.66(UN Human Development,1990,pp.158—159)。

[3] 某些贫富最为悬殊的国家,往往缺乏相应的比较数据,这些国家,自然也少不了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以及亚洲的土耳其和尼泊尔。

[4] 1972年,14个名列这些富国行列国家的政府年度支出,平均约有48%是用在平价住宅、社会安全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费用上,1990年时更增加为51%。这14国为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英国、丹麦、芬兰、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依据UN World Development,1992,Table II计算而得)。

[5] 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设立,一直到1974年以前,获奖者显然都不属于主张“自由放任政策”的一派。

[6] 90年代初期,部分国家的输血单位就发现(当然不是英国),某些接受商业来源输血的病人,不幸被带有免疫失调/艾滋病毒(HIV/Aids virus)的血所感染,蒂特马斯这项立论便获得实证。

[7] 80年代,日本最富有的20%人口的总收入,是为最贫穷的20%的4.3倍。这个比例,比其他任何(资本主义)工业国家都低,包括瑞典在内。反观欧共体内工业最发达的8个国家,其贫富收入的比例平均则为6倍,美国更高达8.9倍(Kidron/Segal,1991,pp.36—37)。换个角度来看,即1990年的美国,拥有93名10亿级富豪,欧共体有59位——这还不包括寓居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的33人——日本则仅有9名(出处同上)。

[8] 这7国分别是中国、韩国、印度、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Piel,1992,pp.286—289)。

[9] 至于由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移往美国的黑人移民,基本上则与其他移民社区没什么不同,也不似美国本土黑人,如此自外于劳动力市场的门槛。

[10] “对于数百万迈进中年,重新打起精神振作起来的人来说……尤其真切。他们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如果又忽然失去工作,真是无人可以投靠。”

[11] 作者还记得1993年某次国际讨论会上一位保加利亚人的痛苦呐喊:“你们要我们怎么办啊?我们已经失去了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我们出口的东西,欧共体又不要。作为联合国的忠实成员国为了配合对波斯尼亚的封锁,我们也不能把东西卖给塞尔维亚。我们无路可走,到底还有何处可去?”

[12] 在世界两大音乐都会之一的纽约,据说90年代初期前往观赏古典音乐的观众,只占城市全部人口1000万中的2万——3万。

[13] 8国中剩下的另一个引起投资者兴趣的国家,说来有些奇怪,竟是埃及。

[14] “最不发达国家”这一类别是由联合国确定,多数仅有300美元以下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则是另一种衡量方式,根据“国际购买力平价”(internat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量表而定,显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在当地所购之值,而非单以官方汇率为准。

[15] 这一点它们与美国联邦大不相同。自从1865年南北内战结束以来,美国各州即无单方面退出联邦的权利——或许,得克萨斯州是一例外吧。

[16] 欧盟中最贫穷的成员葡萄牙,其199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欧共体会员平均数的三分之一。

[17] 通常当地的移民社区,至多只能形成某种所谓的“远距离民族主义”(long-distance nationalism),以代表它们的来源或所选择的国家,不过这一类行动都属相当极端的民族主义政治倾向。北美的爱尔兰人和犹太人,是这一派的开山始祖。但是随着国际上移民带来的离乡背井现象日渐增多,这一类组织大有愈发衍增之势,如来自印度的锡克教移民圈即是一例。远距离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更有蒸蒸日上的气象。

[18] 作者曾在纽约百货公司无意听到这类对话。其实他们当初移民来美的父母或祖父母辈,讲的多半是那不勒斯语、西西里语,或卡拉布里亚语(Calabrian),而根本不是意大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