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汉(第12/13页)

这一出“刘歆伪造”的悬案,连带着还引发了另外一起悬案,这一次连司马迁他老人家也给扯进来了。咱们还记得本书开头那个刘三儿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吧?顾颉刚先生就认为这不是《史记》原文,而是刘歆为了证明汉朝属火德,特意新插进去的——司马迁是无辜的。对于这一说法,钱穆先生又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赤帝子”什么的只是秦末汉初对五种颜色五方天帝崇拜的表现,跟五德压根儿就没关系,所以这故事确实是刘邦以后、司马迁之前就流传着的,也确实是司马迁给写进《史记》里去的。于是乎,“斩白蛇”的悬案一直传到了今天,也还没有定论。

顺便讲个故事。汉代有一本书叫作《论语撰考谶》,伪托古人写的,里面讲的是孔大圣人的出身来历。话说孔子他爹叔梁纥跟孔子他妈颜徵在爬尼丘山去祈祷的时候,颜女士突然感应到了黑帝之精,回来就生了孔丘,所以这孔子嘛,当然就是黑帝的后裔了。本来孔子是有帝王之相的,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生在了周朝末期,周是木德,接替周的应该是火德,而孔子是黑帝的便宜儿子,是水德,因而没办法只能当“素王”(指没有君主头衔的真命天子)了,拿言情小说里的话来解释就是“有缘无分”。

——这本书是不是刘歆伪造的,没人知道,不过它至少是照抄了刘歆新编的五德世系表(周是木德),也就是说,所遵循的奇幻设定是刘歆大国师的而不是邹老教授的,所以成书必然晚于西汉后期。

话再拉回到这位大新朝的国师爷刘歆本人身上。且说刘歆这位老先生虽然聪明绝顶,但是有时候也挺缺心眼儿的。一般来说,贩毒的自己都不吸毒,跳大神的自己都不迷信,可这位专好制造谶纬的国师爷自己,却真的相信谶纬这回事儿!

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也不知道为什么,民间开始流传起了一则谶谣:“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歆听说以后大喜,赶紧找借口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刘秀,美滋滋地以为今后有机会坐上皇帝的位子了。可惜刘歆不知道,恰恰就在他改名这一年,一个也叫刘秀的小孩子在济阳那地方出生了。

这位真刘秀长大以后,有一次,一个名叫蔡少公的朋友当他面提起这则谶言,说是不是应在当今国师爷身上呢?刘秀微微一笑,说:“你咋知道一定不是在讲我呢?”

而那位国师爷、嘉新公假刘秀真刘歆,从此就老存着应谶谣、当皇帝的念头,终于被人撺掇着造王莽的反。想当年周武王想造商纣王反的时候就先算卦,刘国师跟王莽一样复古,也先算卦。周武王算卦不吉,有姜太公踩碎乌龟壳来推他一把,刘国师身边没这样的猛人,结果先算出说只有在东方才能成事,临出兵了又说等太白金星出现咱再走,结果拖拖拉拉地贻误了战机,轻摇慢步地走上了死路。

章太炎曾经评价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顾颉刚先生也称赞刘歆是“学术界的大伟人”,可是这位大伟人就因为深受封建迷信毒害而死,想起来也真是可怜——然而可怜之人,亦必有可恨之处。

刘歆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学说不灭。本来“汉应火德”的说法只是在学术界流传,西汉皇室从来就没有正式承认过,但等到王莽拿着它做了篡位的借口以后,这种“新五德学说”反倒名震天下,搞得尽人皆知——要不然当年哀章也不会伪造“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了。

虽说王莽的名声响彻天下,可是绝大多数官僚、百姓都只是想让他帮着搞好汉朝而已,推着他做到“摄皇帝”算顶天了吧——这名号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周公摄政都没落到类似头衔。谁料想王莽当完摄皇帝还想当真皇帝,当了真皇帝以后就开始胡乱改革,结果闹得天下大乱。于是当时普天下民众的心理可以归纳为“两个凡是”:凡是王莽反对的咱都要支持,凡是王莽灭掉的咱都要光复。

所以,王莽以“土德”篡掉的,本来是不为西汉官方承认的“火德”,可是老百姓反倒因此认准了汉朝非得是火德不可。

在王莽倒行逆施的复古政策下,土德的新朝只延续了短短的14年,到了公元24年,更始皇帝刘玄率领着汉军浩浩荡荡杀进长安城,王莽身首异处。可是那些所谓的汉军,前身不过是绿林军而已,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大老粗,没规矩没秩序,乱哄哄地穿着各种奇装异服就冲进了城,甚至还有把抢来的女人衣服裹在自己身上的。只有其中一员将领,他的部下一水的汉朝官服、兵服,长安老百姓瞧着直掉眼泪啊:“想不到咱有生之年,还能再看到汉官的威仪哪!”这位将领是谁呢?原来就是那个来自济阳的真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