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居官所在有声
绍定五年(1232年),宋慈四十六岁出任福建长汀知县。长汀一带食用的闽盐由福州经闽江溯流航运,路遥途艰,常逾年始至,盐价奇贵,加上官吏克扣斤两从中渔利,民怨很大,往往酿成激变,成为“致盗之源”。宋慈改运盐路线,使之从广东潮州运来,往返只需三个月,又令以平价出售,广受百姓赞誉。这是宋慈任知县时确切的益民之举。
又过两年,金朝被南宋和蒙古联军灭亡。之后仅一年,一二三五年初,蒙古铁骑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更危急关头。刘克庄曾以诗描述道:“国势危如卵,北风吹面急。”
这个时期,那些预感到南宋不敌强蒙的官员,非但不用心于救国难,反而加紧聚敛钱财,腐败滋长,加剧了人民的苦难。宋慈则越发倾力于勤政救危。历史上每遇乱世,总有这样两类官员。我渐渐看到,无论辛弃疾或宋慈,他们出类拔萃,很大程度上也因乱世、国难和民间疾苦,迫使他们愈加优秀。
嘉熙元年(1237年),宋慈五十一岁出任福建邵武军(今福建邵武市)通判。通判之职,并非专事听讼断狱。宋代通判之职,为宋太祖创设,通判由皇帝委派,辅佐郡政,职位次于知州,但握有监察官吏并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号称监州。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须有通判一同署名才能生效,所以通判握有连署州府公事的实权,凡兵民、粮运、赋役、狱讼听断等皆可裁决。一句话: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宋慈在福建邵武军任通判一年,刘克庄以“摄郡有遗爱”评价他。
何谓“有遗爱”?在古语中,遗爱指有仁爱德行留给世人的意思。如《左传》载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去世,孔子听说后哭泣道:“古之遗爱也!”意为:子产是具有上古仁爱遗风的人啊!《汉书》有“没世遗爱,民有余思”之句,讲的是有仁爱德行留下被人民思念。宋慈在邵武军通判任上做了什么,刘克庄没有写,但第二年宋慈做的一件事,刘克庄记述较详。
这年浙右大饥荒。南宋正与蒙军作战,前方亟需粮草,后方闹粮荒,这是很危急的事情。丞相李宗勉奉诏南巡内地粮赋,宋慈应李宗勉问,指出造成粮荒的原因不只由于天灾,更在当地强宗豪门囤积居奇加剧了灾难,如此下去极易酿成民变。
如何解决?国库存粮要应军需不能擅动。宋慈提出以当地富人存粮济粜灾民。办法是:“析人户为五等,上者半济半粜,次粜而不济,次济粜俱免,次受半济,下者全济之,米从官给。”
这是说,把所有民户分为五等,最富的令其拿出存粮一半救济灾民,一半以平价出售;二等的不必承担救济,只拿出粮食以平价出售;三等的自己管自己;四等的自己解决一半口粮,另一半以平价购买;五等的完全接受救济。这件事由政府统一办理,百姓根据户籍与政府发生关系,而不直接同富人接触。
按刘克庄记述,宋慈这年“通判南辕剑州不就”,受李宗勉丞相举拔,任“诸军料院”。这“诸军料院”也是中央政府的派出官员。那么,宋慈有没有任过南剑州通判?
这年,宋慈被朝廷任命为南剑州通判,没有疑问。掌管粮运、赋税之事,本是通判职责之一,宋慈受前来巡查粮赋的李宗勉丞相询问,也是合乎常规的。那么,宋慈是到南剑州任通判之后,因李宗勉的举荐而被改任“诸军料院”,还是尚未上任就被举拔为“诸军料院”,后世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但是,对宋慈主张的“济粜法”并付诸实施,看法是一致的。且都认同:宋慈还力主推行了“蠲免半租”,以鼓励和扶持发展生产。宋慈因有功而升任司农丞,知赣州。
从这件事已能见出,宋慈的执政能力出类拔萃;然而比能力更重要的仍然是他那颗“为民”之心,即心志所向,倾力为之。嘉靖《建阳县志》里称宋慈“居官所在有声”,正是倾力为之留下的声音。究其原因,更深远的要追溯到宋慈学过的“五经”。在中国四部全书“经史子集”里,“经”居于引领地位。朱熹选定加以集注的“四书”,后世甚至放在“五经”之前,具引领诵读“五经”的地位,称“四书五经”。一一八二年,朱熹五十二岁时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集注合刊,宋慈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即已诵读。
四书五经是教育青年学子要关心民瘼、报效社稷的书。《孟子》里更明确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体现在宋慈后来任法官的实践中,就是“以民命为重”。还应该说,这种为官的品质并非宋慈独有,也不是罕见。听听这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