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集里识沧桑
从旧书摊上,购得一本《国立政治大学第十三期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集》。该纪念集来自台湾,为非正式出版物,厚厚的一本,有六百多页,印行日期是1998年5月20日。
纪念集分为“怀旧”、“生活”、“心声”三部分。“怀旧”部分辑录了一些历史照片,有蒋介石等政要40年代到学校视察的留影、同学合影以及当年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生活”部分收录了十三期同学现在的各种生活照,除了现生活在台湾的同学以外,还有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以及移居海外同学的照片;“心声”部分则收录了十三期同学的回忆文章,其中大多数文章都是谈毕业后的人生经历。引人注意的是,里面有几篇文章出自后来留在大陆的同学之手。
为了筹办这次纪念活动和编辑这本纪念集,主事者组建了一个周密的工作班子,以联络校友,征集文章,前后整整忙活了两年。光是联络校友一项便费了许多周折,正如纪念集主持者所述,“五十年中大陆风云变幻,同学散居各地,难期声气相求。近年来两岸关系续在改善之中,探亲旅游,日见频繁,信函往返,已鲜窒碍”。可知,正是两岸关系的改善,为这本纪念集的诞生创造了契机。
“国立政治大学”的前身是中央政治学校,再以前是国民党的中央党务学校,政治背景十分特殊。虽几度沿革,蒋介石一直都兼任这所学校的校长(1947年改称“国立政治大学”后,蒋为永久名誉校长)并时常莅临。纪念集里便收有几幅蒋到校视察、训话的照片。丁惟汾、陈立夫、罗家伦、陈果夫、张道藩、程天放等人曾先后担任过学校的教育长。学校实施训育制度,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这一点从学员们所着的清一色的军服也看得出来。学校设有行政、财政、经济、教育、法律、外交、新闻七个系,学生毕业后大多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及政府所控制的学校、企业和报社等部门。
“国立政治大学”虽背景特殊,但蒋政权对它的控制似也未能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校内颇闹过几次大的学潮。一次是1944年的反对集体从军,再一次是1947年抗议更名为“国立政治大学”以后继续开设军训课。就在同一年,校内还发生了抵制蒋经国出任教育长的事件。同学们认为蒋经国的学识、资望均不足以担当此任。这件事闹得很大,拥蒋与拒蒋的两派学生甚至大打出手,最后还是当局做出妥协,改派他人,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十三期同学入校的时间是1943年秋天,其时学校已从南京辗转迁到“陪都”重庆的小温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间,学校又迁回南京。十三期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重庆的小温泉度过,纪念集特意选了今天重庆小温泉的照片做封面,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1944年校庆时,蒋介石莅校训话,右为教育长程天放。
1945年,参加青年远征军政工班第二期的政校同学合影。
新闻系第十三期女生与部分男同学合影于花溪畔校长官邸前。
政大歌咏团演出纪念。1946年3月9日摄于重庆小温泉。
该期同学毕业于1947年6月。此时国共内战正烽火连天,而且国民党军队已渐露败相。因东北大部已被解放军所控制,致使有些毕业后分配到东北的学生无法前往履任,只好改派它所。又过了两年多,国民党政权就垮台了。“国立政治大学”十三期的同学们也随着旧政权的垮台四散而去,有的去了台湾,有的移居海外,差不多有近半数的同学滞留在了大陆。逃到台湾的同学,依旧扮演着社会中坚的角色,有些人后来当到了公司经理、银行主管、报社主编、驻外“大使”,以至“考试院秘书长”。移居海外的也大多学有所用,不虚此生。相比之下,命途多舛的是留在大陆的那些人。
由于“国立政治大学”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政权怀疑和整肃的对象,其中实有颇多无奈,时代转换之种种,并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中有的“镇压反革命”这一关先就没有过去,成了旧政权的殉葬品。那些侥幸躲过了“镇反”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要战战兢兢地经受“反右”和“文革”的冲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连那些“根红苗正”的人,稍有闪失,都有可能跌入地狱,被视为“党国精英”的“国立政治大学”毕业生们的遭遇,是很容易想象的。纪念集里载有几篇留在大陆的毕业生写的回忆文章,读来令人叹息。其中,经济系胡佛同学的经历尤具代表性,特摘录于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