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权威易手与秩序重建(第6/6页)
毋庸讳言,清亡前夕,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已经具有颇高的威望。他与列强驻华使节、立宪派人士、清朝文武官员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他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包括革命党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与信任,可以说,声誉赫赫,人心相向。特别是他控制着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袁已完全成为中国在军事方面公认的权威。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他在清末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1909年1月),摄政王载沣将袁世凯削职回籍。袁被罢官后的时期,恰恰是清廷日益腐朽,陷于灭亡的边缘年代。这时袁的声望不仅不衰,反而形象更加高大,成为中外各方面政治力量最为关注与争取的人物。当时,袁在朝的党羽更是政无大小“必报”,唯袁马首是瞻。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曾经联名辞职,推荐袁世凯出山执掌大权。他的党羽和许多大臣异口同声地说,只有袁出山,才能重整朝纲,挽救清王朝濒临灭亡的厄运。列强也纷纷要求清廷起用袁世凯。“谓中国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凯?”[19]一个落魄赋闲的官僚竟有这么大的影响,不惟有清以来200多年所未见,就是在清季以前的历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袁世凯削官为民,但仍有猛虎在山之势,这是满族贵族集团始料不及的,究其原因,其中的一大关键恐怕还是军事政治外交权威和半私军性质的军事社会关系从中作怪。由于社会权势的转移,致使专制王权与文官政制衰败,新的权威中心向拥兵自重的“强人”转移,袁世凯成为“时代的宠儿”也就在所难免。到辛亥革命前夕,袁世凯已经成为当时时局的政治重心,各派都在极力地争夺。袁世凯的政治军事权威地位已经使当时社会普遍形成了“非袁莫属”的心理状态。随着时局的日益糜烂,这种心理和影响也随之更加弥漫起来。这就为袁世凯集团趁辛亥革命之机实现从地方走向中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甘厚慈编:《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序,北洋官报兼印刷局代绛雪斋书局印,宣统二年夏初版,第1页。
[2] 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卷3),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3] 《创设东省商务局拟定试办章程折》,《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2页。
[4] 《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5] 《创设东省商务局拟定试办章程折》,《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
[6] 《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页。
[7] 《创设东省商务局拟定试办章程折》,《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
[8] 《直隶筹办农工诸政情形折》,《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2页。
[9] 《英商依据私约侵占开平矿务请饬外务部声明规复折》,《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42页。
[10] 《为抵制美货事致袁直督函》,《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卷,第89—90页。
[11] 《为运动立宪致袁直督函》,《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卷,第102—103页。
[12] 罗尔纲著:《晚清兵志·陆军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6、219、220页。
[13] 张国淦:《北洋军阀的起源》,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43页。
[14] 〔日〕山根幸夫著,周启乾、郭蕴静译:《袁世凯与日本人》,《天津文史资料》第37辑,第79页。
[15] 《密陈遵照传谕统筹布置防守情形折》,《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5页。
[16] 《密陈局外应担责任片》,《袁世凯奏议》(中),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7—878页。
[17] 〔日〕山根幸夫著,周启乾、郭蕴静译:《袁世凯与日本人》,《天津文史资料》第37辑,第85页。
[18] 张一麟:《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19] 黄远庸:《袁总统此后巡回之径路》,《远生遗著》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