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带装饰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运动(第17/22页)

鲁赫曼1920年代设计的吊灯。

鲁赫曼1925年设计的梳妆台椅。

鲁赫曼在1925年法国国际大展上设计的收藏家酒店室内一角。

奥提斯·谢帕德1941年为芝加哥小熊棒球队设计的积分卡。

迪佛雷纳大约在1900年开始设计产品,当时他的设计风格还是“新艺术”类型的,作品在现代主义之家(La Maison Moderne)展销。从1903年开始,他的作品就经常在秋季艺术沙龙和国家艺术沙龙展出。

到1910年代,迪佛雷纳的设计日显简练,出现了“装饰艺术”风格特征。1921年,他参加了“大师工作室”(the studio La Maitrise),并担任设计总监,完成了许多家具、室内设计,他善于从18世纪、19世纪的传统装饰语汇中提炼出适合现代设计需要的素材来,使得他的设计具有时尚而现代的特点。

在1925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迪佛雷纳几乎是无处不在:除了“大师工作室”的展厅之外,他还参与设计和装饰了名为“法国大使”(the "Ambassade Francaise")的小沙龙式精品店,并在其中展销自己设计的产品。

进入1930年代,迪佛雷纳更加忙碌了,他的设计变得更加实用,注重批量化生产,更多地采用钢铁、玻璃等工业材料,逐渐趋向于现代主义风格。

安德烈·里昂·阿布斯(Andre Leon Arbus, 1903—1969)是法国的家具企业家和设计师,在巴黎艺术学院(the Ecole des Beaux Arts)毕业后,到他父亲设在法国图卢兹(Toulouse)的家具工厂工作,不久成为工厂主管。他一改这家公司一直沿用的18世纪传统式样,起初设计法国“帝国风格”的家具,后来再逐步转向比较奢华的“装饰艺术”风格。他自己从事家具的设计,棱角分明,喜欢用昂贵的皮革包裹、金属构件镀金处理,风格豪华。从1926年开始,阿布斯每年都参加巴黎沙龙展出,1930年更干脆把家具厂迁去了巴黎。他的设计曾在1935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the grea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in Brussels)、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获得布鲁曼黛尔(the Prix Blumenthal)设计大奖。

让·杜南(Jean Dunand, 1877—1942)出生在瑞士的兰茜市(Lancy),14岁便入读日内瓦的工业美术学校学习雕塑,1897年到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室内设计。起初,他着重尝试应用金属材料制作装饰雕塑作品,他的作品经常在秋季沙龙、国家沙龙等场合展出。1912年开始,杜南经爱尔兰设计师艾琳·格雷的介绍,跟随日本漆器艺人菅原诚三(Seizo Sugawara, 1884—1937)学习日本的传统漆器工艺,后来还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专门设计和生产漆器产品,并从印度进口东方艺术品和工艺品。他曾为1925年巴黎博览会的“法国大使”沙龙设计了吸烟厅,并为法国的三艘大邮轮“法国岛号”(the lle de France, 1928)、“亚特兰大号”(the Atlantique, 1931)、“诺曼底号”(the Normandie, 1935)设计了室内和家具,成为当时豪华室内设计的典范。

尤其是杜南在那些尺寸很大的漆器屏风和髹漆家具的设计中,成功地将东方的漆器艺术与欧洲的装饰艺术结合起来,并且将髹漆技术的应用推广到金属材料上去,获得很大成功。例如他在1930年设计的大型四页漆器屏风“狩猎”(La Chasse),就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法:在第一块屏风上,用阴刻手法,刻画出小型昆虫;而在狗和马的身上,以及猎手的马裤上,则施用压碎的蛋壳做装饰;在树叶的细节上涂以金粉,提高亮度,突出装饰效果,增强总体上的豪华感觉,从而成就了一幅“装饰艺术”风格的经典之作。

让·普依佛卡特(Jean Puiforcat, 1897—1945),法国雕塑家、设计师,他是法国最重要的“装饰艺术”风格银器艺人,是1928年成立的“现代艺术联盟”(the Union des Artistes Modernes)的创始人之一。

他设计的银器,具有平滑的表面和规整的几何形状,通常会加上一些象牙、缟玛瑙、天青石、花梨木等作为点缀,或采用镀金工艺,加强装饰效果。他设计的银质茶具和咖啡具尤其出色。

1943年,让·普依佛卡特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墨西哥,他与当地的艺术家多有交流,这一时期设计的银器亦受到玛雅文化的影响。

利涅·拉里克(Rene Lalique, 1860—1945)是一位著名的法国设计师。在“新艺术”运动时期,他曾设计过许多非常精彩的首饰。到1920年代,他转向了“装饰艺术”风格的玻璃器皿设计。法国著名的豪华邮轮“诺曼底号”上的主餐厅和大沙龙就采用了他设计的轻质玻璃壁饰和彩色玻璃立柱作为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