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与熊共舞(第10/14页)
一旦经费到位,下一步就是招募培训人员了。鲍罗廷和苏联驻北京大使加拉罕联名致电莫斯科,请求派遣“50名现役军人”前来中国,并应由一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又能让孙逸仙满意的同志”带队。
第一个来到广州的苏联指挥官是帕洛夫同志,不过他在珠江游泳时“不幸淹死了”。1924年10月,他的继任者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来到广州。中国人熟知的是他的化名:加伦。
黄埔位于广州城南10英里处珠江的一个小岛上。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曾在此建过一个军事要塞和一所海军培训学校,他们留下的那些陈旧的木头房子便被用作军校学员们的营房。起初,国民党计划在广东省公开招收学员,但招生人员遭到反对派军阀的囚禁和暗杀。于是,国民党只好改为在全国范围内秘密招生,孙文吃惊地发现,全国有3 000名符合条件的人申请报名,而第一期只能招收500名学员。以往,中国的军校学员中有很多都是文盲,而黄埔军校招收的第一期学员却全部都有中学毕业文凭,文化程度很高,这着实让人惊奇。
孙文和鲍罗廷不知道、也没有怀疑过的一点是,首批入学的学员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青帮成员。对青帮来说,这可是在黄埔军校暗中布局的绝佳机会。陈果夫负责具体的招生工作,他是已故英雄人物、青帮主要头领陈其美的亲侄子。自从陈其美被暗杀之后,他的两个侄子接替了他在青帮高层中的职位,并被蒋介石“收入门下”。据信,通过直接从青帮成员中挑选,或者间接通过家族和依附关系,陈果夫为黄埔军校招纳了7 000名学员,而他几乎屁股都没离开法租界就完成了这项任务。实际上,凭他的势力,办这样的事也不需要他亲自出马。这些学员组成了蒋介石的嫡系骨干力量。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组织还很不系统,因此无法影响此事的进展。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课。一个月后,鲍罗廷完成北京的使命回到广州,正式举行了长达一整天的开学庆祝活动。庆龄也陪同孙文参加了典礼,孙文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至于说到民国的基础,一点都没有。这个原因,简单的说,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同学,就是将来革命的骨干。[6]
蒋介石这位国民党军事和政治上的右派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左”派领导人廖仲恺则担任国民党在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如此一来,黄埔军校便成了国民党内部和中国革命中业已产生的政治两极分化的一个缩影。军事上的右派分子占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对两派之间的斗争越来越重视。廖仲恺和蒋介石领导下的黄埔军校设有6个部:政治部、训练部、教授部、管理部、军医部和军需部。教员都是来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在“左”派领导人廖仲恺的指导下,黄埔军校制订了中国当时最好的政治课程规划,开设的课程有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中国历史、西方革命运动史等,而蒋介石则侧重军事纪律和4种军人必备的武德:勇敢、无畏、权威和俭朴。黄埔军校特别强调集体责任的原则——如果临阵退缩,则必处死无疑;如果坚持信仰,则必会得到国民党的厚待。
通过聘用苏联教官,黄埔军校强化了军事技能方面的训练。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完全现代化、机械化的先进陆军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军阀们一般情况下都是把现代化武器(步枪和大炮等)当作烟花爆竹使用,发射炮弹不过是为了“壮一壮声势”,士兵们并不关心它能不能击中目标。中国城市的外墙都是用土坯建造而成,只需一发炮弹就能拿下一座城池。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发射炮弹的目的不过是造一造声势,以促成政治解决。不过,黄埔新军出现之后,中国人的军事战略发生了变化——鲍罗廷和蒋介石不再满足于吓唬敌人,他们想要的是消灭敌人。
苏联人发现,国民党的军械库里只有13门不同型号的野战炮,一些为数不多的、不同型号不同口径的步枪和机枪以及少量的弹药。凡尔赛会议上签署的禁运协议禁止中国从签约国购置武器装备,但是由于苏联人没有参加凡尔赛和会,所以可以给中国提供武器。仅在1925年这一年中,从苏联运给国民党的武器总值就达250万卢布[7],此外还有更多的武器装备存放在海参崴[8]待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