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潜龙勿用:襁褓中的革命文艺(第10/10页)

曾有一种“启蒙/救亡”论来解释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国人首要的是不做奴隶,因此革命的首要任务迅速指向了救亡,指向了国家独立。反对这一方向的政治军事集团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但是将亡与启蒙对立起来,似乎根据欠足。没有一定程度的启蒙,亡也是救不了的。救亡本身也是一种启蒙,而且为启蒙创造了更为方便有利的条件。看一看早期的革命文学,不都是在启蒙么?难道只有吟唱“天上的市街”、“雪花的快乐”、“自己的园地”,才是启蒙么?实事求是地评价,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启蒙方面做了最脚踏实地的工作。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邓中夏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沙渡组织劳工半日学校;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这些都是启蒙活动。早期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启蒙的宗旨在指导。人们一般觉得革命文学的“艺术性”有些简单粗糙,那正是启蒙机制所发挥作用的结果。蒋光慈在《鸭绿江上》自序诗中写道:

从今后这美妙的音乐让别人去细听,

这美妙的诗章让别人去写我可不问,

我只是一个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

我但愿立在十字街头呼号以终生!

朋友们,请别再称我为诗人!

我是助你们为光明而奋斗的鼓号,

当你们得意凯旋的时候,

我的责任也就算尽了……

这可以叫做“革命的启蒙”倘没有革命,德先生和赛先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传播远没有后来的那般快,文盲扫除得远没有后来那样多,套用一位伟人的话说:革命是宣言书,革命是宣传队,革命是播种机。有了革命,才谈得上救亡、启蒙,才谈得上文学、艺术。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在几十年后蔚成大观,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成为世界艺术的奇葩,成为一切现代派、后现代派大师望尘莫及的精品,原因在于革命从骨子里来说就是最“现代”的、最“复调”的、最“陌生化”的,它为世世代代的艺术家提供了从题材到形式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瞿秋白、蒋光慈时代的革命文学,读者主要是知识青年,还没有付诸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实用,所以它还是比较纯真的婴儿。待它走出襁褓,长成一条飞舞的巨龙,那才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壮观的“行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