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士坦丁进军罗马击灭马克森提乌斯(312A.D.)
征战之事充满危险,也带来无尽光荣,前两次入侵意大利以失败收场,使君士坦丁的前途危机重重。在意大利由老兵组成的部队尊敬马克西米安的名气,才在他的儿子手下参加这两次作战,现在他们得到了荣誉也获得了利益,所以不会产生异心出现背叛的行动。马克森提乌斯知道必须拥有禁卫军,才能稳固他的宝座,因此扩大编制至以往的规模,把从意大利应召服役的人员都拨进去,组成8万兵力的强大部队。在征讨阿非利加叛乱时,也征召了4万摩尔人和迦太基人加入,甚至西西里也供应相当比例的部队,这使马克森提乌斯的总兵力到达17万名步兵和1.8万名骑兵。意大利的钱财要用来供应战争所需的经费,邻近的行省征发大量谷物和各种补给品,已落到民穷财尽的地步。
君士坦丁的总兵力是9万名步兵和8000名骑兵。[220]由于皇帝已率军出征,因此对莱茵河的防务要特别注意,意大利远征队不得超过总兵力的一半,避免因争天下而给公众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221]因此他只率领4万人马出征,面对至少比他多3倍兵力的敌人。
罗马的军队不敢面对战争的危险,都配置在安全距离以外,因为他们过着毫无训练的太平生活,所以整体战力变得衰弱不堪。他们早习惯在罗马剧院和浴场里混日子,根本不愿到战场去打仗。老兵都已忘记武器的使用方法,也不熟悉战争的各项工作;至于新征的兵员,更是一窍不通。反观高卢的军团则很能吃苦耐劳,因长期防卫帝国边疆,对抗北方蛮族,常执行各种艰难困苦的任务,所以成为英勇善战且纪律严明的劲旅。就领导者的状况来看,也像部队一样有极大差别:马克森提乌斯听到谄媚的言辞才会异想天开,认为征服敌人易如反掌,等他发现自己习于安乐,不能忍受战阵之苦,又不懂兵戎之事,这种雄心壮志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君士坦丁从幼年开始,就在战争的行动和军事的指挥中磨炼出坚忍无畏的心志。
当年汉尼拔从高卢进军意大利时,居住在当地的野蛮民族绝不会平白让正规军队通过,所以他不得不在山区打开一条通路。[222]阿尔卑斯山虽是天险,但还是要用人为的工事来加强,构筑的堡垒花费许多人力和金钱,有的地方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能控制所有进入平原的通路。就现在来看,意大利这个区域,撒丁尼亚国王根本不用担心会有敌军能侵犯他的国土。但是在过去,将领要想穿越这个通道,似乎没有多大的困难和阻碍。君士坦丁在位时,山区的农民接受外来文化,成为顺服的臣民,这片乡土储存的粮食很丰富。罗马人修建的公路通过阿尔卑斯山,真是惊人的巨大工程,在高卢和意大利之间开放几条运输的孔道。[223]君士坦丁使用通过科蒂安·阿尔卑斯山的道路,现在称为塞尼山。他率领部队经过一番努力,在马克森提乌斯的宫廷尚未得到他离开莱茵河的消息之前,就已经进入皮德蒙特平原。萨苏这个城市位于森尼山的山麓,四周建有城墙,派驻了相当的守备兵力来阻止入侵者。君士坦丁的大军认为没有必要花长时间进行围攻,于是在抵达萨苏那一天,就对城门实施火攻,架起云梯爬上城墙。在发起突击的同时,用各种弩机发射大量抛石和箭矢,士兵手执刀剑进入城内,将守备部队斩杀大半。君士坦丁下令扑灭战争引起的大火,才使萨苏逃脱全毁的命运。
在离萨苏40英里的地方,却还有一场硬战等着开打。马克森提乌斯的部将指挥兵力强大的意大利军队,集结在都灵平原,主战力是一支重装骑兵部队。自从罗马军的纪律废弛后,作战再不敢凭一腔血勇,而是从东方国家学到恃兵甲之利的观念,将马匹和骑士都披上全副铠甲,将关节之处巧妙地接合在一起,避免妨碍身体的活动。外表看起来这种骑兵好像没有敌手,作战可说是无坚不摧,因此,将领通常将他们排成冲击纵队或楔形阵式,形成攻坚的矛头,或者用在分散的侧翼,他们自夸可以轻易踹破和踩碎君士坦丁的军队。幸好君士坦丁有前例可循,他采用当年奥勒良在同样状况下所使用的防御方法,否则对方运用重装骑兵的计谋可能就会得逞。君士坦丁极具技巧性地部署兵力,事先安置阻绝设施,使敌人的骑兵纵队不能发挥冲击威力,再用分隔歼灭的方式使陷入阵式的骑兵无法脱身。马克森提乌斯的部队在混乱中向都灵奔逃,城中居民将城门紧闭,拒绝让败军进入,只有少数人员能保全性命。君士坦丁仁慈地对待都灵,称赞他们的行为,然后率军进入米兰的皇家宫殿。从阿尔卑斯山到波河之间,所有的意大利城市全部承认君士坦丁的权威,热心参与解救罗马的大业。[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