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
海上遇仙的民间故事,往往包括三个结构:1. 遭风浪登海岛遇仙人。2. 感受仙人的浪漫生活。3. 返回家园。
本篇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本篇有明显的自然地理的意识,比如地点发生在琼州,遭遇的是飓风,仙人所住的仙岛是“此处夏无大暑,冬无大寒,花无断时”,显然是有着热带海岛的理念。同时,本篇又具有浓厚的家族人情意识,遇见仙人不再单是“仙缘”,而是有着亲情,表现了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成为这类故事的新背景。故事的核心内容是遇仙习琴,正如评论家何垠所说:“海风引舟,天女谪降,二琴操是其命意处,而文品若仙。”阳曰旦听琴学琴的情节,虽然是受到唐传奇《集异记》中王积薪学习围棋的启发,但其过程的具体细腻,感悟领会的浪漫处,不仅展现了高度的文学技巧,而且也让我们感受到蒲松龄的音乐兴趣和修养,这是他创作《聊斋志异》某些具有音乐内容的篇章并同时成功地创作《聊斋俚曲》的音乐基础。
本篇以“粉蝶”命名,虽然粉蝶出场的机会不多,但她“飘洒艳丽”“意态媚绝”的形象令人难忘。尤其在故事的结尾,小说写阳曰旦“每为之鼓天女谪降之操,辄支颐凝想,若有所会”。冯镇峦和但明伦都赞不绝口地说:“结笔飘飘欲仙,更着不得赞词。”“不结之结,趣味悠然。”
阳曰旦,琼州士人也。偶自他郡归,泛舟于海,遭飓风,舟将覆;忽飘一虚舟来,急跃登之。回视,则同舟尽没。风愈狂,瞑然任其所吹。亡何,风定。开眸,忽见岛屿,舍字连亘。把棹近岸,直抵村门。村中寂然,行坐良久,鸡大无声。见一门北向,松竹掩蔼。时已初冬,墙内不知何花,蓓蕾满树,心爱悦之,逡巡遂入。遥闻琴声,步少停。有婢自内出,年约十四五,飘洒艳丽。睹阳,返身遽入。俄闻琴声歇,一少年出,讶问客所自来。阳具告之。转诘邦族,阳又告之。少年喜日:“我姻亲也。”遂揖请人院。院中精舍华好,又闻琴声。既入舍,则一少妇危坐,朱弦方调,年可十八九,风采焕映。见客人,推琴欲逝。少年止之曰:“勿遁,此正卿家瓜葛。”因代溯所由,少妇日:“是吾侄也。”因问其“祖母尚健否?父母年几何矣?”阳曰。“父母四十余,都各无恙;惟祖母六旬,得疾沉痼,一步履须人耳。侄实不省姑系何房,望祈明告,以便归述。”少妇曰,“道途辽阔,音问梗塞久矣。归时但告而父,‘十姑问讯矣。,渠自知之。”阳问:“姑丈何族?”少年曰:“海屿姓晏。此名神仙岛,离琼三千里,仆流寓亦不久也。”十娘趋入,使婢以酒食钠客,鲜蔬香美,亦不知其何名。饭已,引与瞻眺,见园中桃杏含苞,颇以为怪。晏曰:“此处夏无大暑,冬无大寒,花无断时。”阳喜曰:“此乃仙乡。归告父母,可以移家作邻。”晏但微笑。
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请一聆其雅操。晏乃抚弦捻柱。十娘自内出,晏曰:“来,来!卿为若佳鼓之。”十娘即坐,问侄:“愿何闻?”阳曰:“侄素不读《琴操》,实无所愿。”十娘曰:“但随意命题,皆可成调。”阳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十娘曰:“可。”即按弦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飓风之所摆簸。阳惊叹欲绝,问:“可学否?”十娘授琴,试使勾拨,曰:“可教也。欲何学?”曰:“适所奏‘飓风操’,不知可得几日学?请先录其曲,吟诵之。”十娘曰:“此无文字,我以意谱之耳。”乃别取一琴,作勾剔之势,使阳效之,阳习至更余,音节粗合,夫妻始别去。阳目注心媛,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举首,忽见婢立灯下,惊曰:“卿固犹未去耶?”婢笑曰:“十姑命待安寝,掩户移檠耳。”审顾之,秋水澄澄,意志媚绝。阳心动,微挑之;婢俯首含笑。阳益惑之,遽起挽颈。婢曰:“勿尔!夜已四漏,主人将起,彼此有心,来宵未晚。”方押抱间,闻晏唤“粉蝶”。婢作色曰:“殆矣!”急奔而去。阳潜往听之。但闻晏曰:“我固谓婢子尘缘未灭,汝必欲收录之。今如何矣,宜鞭三百!”十娘曰:“此心一萌,不可给使,不如为吾侄遣之。”阳甚惭惧,返斋灭烛自寝,天明,有童子来恃盥休,不复见粉蝶矣。心惴惴恐见谴逐。俄晏与十姑并出,似无所介于怀,便考所业。阳为一鼓。十娘曰:“虽未入神,已得什九,肄熟可以臻妙。”阳复求别传。晏教以“天女滴降”之曲,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晏曰:“梗概已尽,此后但须熟耳。娴此两曲,琴中无硬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