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第12/12页)
(选自《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
[1] 刘任萍:《境界论及其称谓的来源》。《人间世》半月刊第17期,第18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43年版。
[2]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50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3] 《全集》第14册《宋元戏曲考》,第6123页。
[4] 《人间词乙稿·序》,此序旧题山阴樊志厚撰,然而实出于静安先生之手笔。
[5] 同上。
[6] 李长之:《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文学季刊》创刊号,第243页,北平立达书局1934年版。
[7] 陈咏:《略谈境界说》,《文学遗产》第188期。
[8]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4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9] 同上书,第5页。
[10] 见《佛学大辞典》第15册,第2458页,上海医学书局1925年版。五明指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五种学习之智慧。
[11] 同上书,第14册,第2849页。
[12] 见《佛教大系》第17函《俱舍论颂疏》,第156页,日本大正六年佛教大系刊行会版。
[13] 参见《说文》段注十三下,第14册,第39页,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14] 参见石涛:《画语录》译解,境界章第十,第4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5] 刘公勇:《七颂堂词绎》,《词话丛编》第2册,第627页,广文书局1969年版。
[16]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第104页,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58年版。
[17] 鹿乾岳:《俭持堂诗序》,转引自萧遥天:《语文小论》,第1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18] 《静安文集续编·文学小言》中,曾有一则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其所引之词句与本则词话全同。惟是凡《人间词话》中之“境界”一词,在《文学小言》中皆作“阶级”二字,足可见此则词话中之“境界”一词乃指修养造诣之阶段而言。见《全集》第5册,第1842~1843页。
[19] 笔者近年来对王氏之“境界”说有更进一步之诠释,请参看大安出版社出版之《中国词学之现代观》,及岳麓书社出版之《词学古今谈》中之《论王国维词》。
[20] 以上所引各节见朱光潜《诗论》,第56页,正中书局1962年版。又见开明书局1968年第4版同书,第23页。又《诗的隐与显》,《人间世》第1期,第18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
[21]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70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22]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67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23]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77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24] 参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33~36页,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1960年版。
[25] 《全集》第5册《〈红楼梦〉评论》,第1650页。
[26]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人世间》第1期,第18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
[27]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67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28]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73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29] 吴宏一:《王静安境界说的分析》,《现代文学》季刊第33期,第121页,1967年12月出版。
[30]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35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31] 萧遥天:《语文小论》,第35页,槟城友联印刷厂1956年再版。
[32] 卡夫卡:《蜕变》,张惠译,《现代文学》季刊第17期,1967年6月出版。
[33] 柯庆明:《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一些文学观点及其考察》,第61页,台北大西洋图书公司1970年版。
[34] 《全集》第5册《静安文集·叔本华与尼采》,第1674页。
[35] 《全集》第5册,第1633页。
[36] 刘任萍:《境界论及其称谓的来源》,《人间世》半月刊第17期,第21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43年版。
[37] 吴宏一:《王静安境界说的分析》,《现代文学》季刊第33期,第120~121页,1967年12月出版。
[38] 徐复观:《诗词的创造过程及其表现效果——有关诗词的隔与不隔及其他》,《中国文学论集》,第138页,台中民主评论社196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