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话说申子平正在凝思此女子举止大方,不类乡人,况其父在何处退值。正欲诘问,只见外面帘子动处,中年汉子已端进一盘饭来。那女子道:“就搁在这西屋炕桌上罢。”
这西屋靠南窗原是一个砖砌的暖炕,靠窗设了一个长炕几,两头两个短炕几,当中一个正方炕桌,桌子三面好坐人的。西面墙上是个大圆月洞窗子,正中镶了一块玻璃,窗前设了一张书案。中堂虽未隔断,却是一个大落地罩。那汉子已将饭食列在炕桌上,却只是一盘馒头,一壶酒,一罐小米稀饭,倒有四肴小菜,无非山蔬野菜之类,并无荤腥。女子道:“先生请用饭,我少停就来。”说着,便向东房里去了。
子平本来颇觉饥寒,于是上炕先饮了两杯酒,随后吃了几个馒头,虽是蔬菜,却清香满口,比荤菜更为适用。吃过馒头,喝了稀饭,那汉子舀了一盆水来,洗过脸,立起身来,在房内徘徊徘徊,舒展肢体。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写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下面却是双款;上写着「西峰柱史正非”,下写着「黄龙子呈稿”。草字虽不能全识,也可十得八九。仔细看去,原来是六首七绝诗,非佛非仙,咀嚼起来,倒也有些意味。既不是寂灭虚无,又不是铅汞龙虎。看那月洞窗下书案上,有现成的纸笔,遂把几首诗抄下来,预备带回衙门去,当新闻纸看。你道是怎样个诗?请看。诗曰: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元篇。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紫阳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雳琴。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满护身云。
情天欲海足风波,渺渺无边是爱河。引作园中功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
石破天惊一鹤飞,黑漫漫夜五更鸡。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野马尘埃昼夜驰,五虫百卉互相吹。偷来鹫岭涅盘乐,换取壶公杜德机。
菩提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五百天童齐得乳,香花供奉小夫人。
子平将诗抄完,回头看那月洞窗外,月色又清又白,映着那层层叠叠的山,一步高一步的上去,真是仙境,迥非凡俗。此时觉得并无一点倦容,何妨出去上山间步一回,岂不更妙?才要动脚,又想道:“这山不就是我们刚才来的那山吗?这月不就是刚才踏的那月吗?为何来的时候便那样阴森惨淡,令人怵魄动心?此刻山月依然,何以令人心旷神怡呢?”就想到王右军说的,“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真正不错!低徊了一刻,也想做两首诗。只听身后边娇滴滴的声音说道:“饭用过了吧?怠慢得很。”慌忙转过头来,见那女子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袄,青布大脚裤子,愈显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两腮醲厚,如帛裹朱;从白里隐隐透出红来,不似时下南北的打扮,用那胭脂涂得同猴子屁股一般;口颊之间若带喜笑,眉眼之际又颇似振矜;真令人又爱又敬。女子说道:“何不请炕上坐?暖和些。”
于是彼此坐下。那老苍头进来问姑娘道:“申老爷行李放在甚幺地方呢?”姑娘说道:“太爷前日去时,吩咐就在这里间太爷榻上睡,行李不用解了。跟随的人都吃过饭了吗?你叫他们早点歇吧。驴子喂了没有?”苍头一一答应说:“都齐备妥协了。”姑娘又说:“你煮茶来罢。”苍头连声应是。
子平道:“尘俗身体,断不敢在此地下榻。来时见前面有个大炕,就同他们一道睡罢。”女子说:“无庸过谦。此是家父吩咐的。不然,我一个山乡女子,也断不擅自迎客。”子平道:“蒙惠过分,感谢已极。只是还不曾请教贵姓?尊大人是做何处的官?在何处值日?”女子道:“敝姓涂氏。家父在碧霞宫上值,五日一班。合计半月在家,半月在宫。”
子平问道:“这屏上诗是何人做的?看来只怕是个仙家罢?”女子道:“是家父的朋友,常来此地闲谈,就是去年在此地写的。这个人也是个不衫不履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子平道:“这人究竟是个和尚,还是个道士?何以诗上又像道家的话?又有许多佛家的典故呢?”女子道:“既非道士,又非和尚,其人也是俗装。他常说:‘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又说:‘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都是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如和尚剃了头,道士挽了个髻,叫人一望而知那是和尚那是道士。倘若叫那和尚留了头,也挽个髻子,披件鹤氅,道士剃了发,着件袈裟,人要颠倒呼唤起来了。难道眼耳鼻舌不是那个用法吗?’又说:‘道面子有分别,道里子实是一样的。’所以这黄龙先生不拘三教,随便吟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