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第8/8页)
张英伦一九八六年五—六月于北京[1]《歌德谈话录》,1831年1月17日的谈话。
[2]1883年托尔斯泰给妻子的信。
[3]《星期一漫谈》第9卷。
[4]1830年《巴黎评论》。
[5]伊波利特·泰纳(1828—1893),法国哲学家、文学史家和评论家。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
[6]指1830年7月革命。
[7]参看本书附录2:《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及死刑执行》。
[8]1805年1月14日《日记》。
[9]1803年致妹妹波琳娜的信。
[10]《罗马漫步》,1828年11月23日。
[11]《自我主义者的回忆》。
[12]参看本书附录一:关于《红与黑》。
[13]引自小说《红与黑》。以下凡引自这部小说的文字,只用引号,均不一一注明出处。
[14]法国中世纪文学《列那狐传奇》的主人公,以其狡狯屡胜代表大贵族的伊桑格兰狼和勃伦熊等。
[15]莫里哀的喜剧《达尔杜弗》的主人公,伪君子的典型形象。
[16]为维诺格拉多夫的《时代三色》所写的序言。
[17]《书信》第1卷。
[18]《书信》第1卷。
[19]《意大利绘画史》。
[20]《日记》,1816年1月4日。
[21]引自梅里美《亨利·贝尔》。
[22]转引自莱昂·勃吕姆《司汤达和贝尔主义》第149页。
[23]爱伦堡《司汤达的教训》。
[24]《文学杂集》第3卷。
[25]司汤达的小说《阿尔芒斯》的男主人公。
[26]司汤达的小说《帕尔马修道院》的男主人公。
[27]《书信》第10卷。
[28]引自法国《欧罗巴》杂志1972年7—9月号。
[29]雅哈托娃等著《法国文学史纲》。
[30]意大利文艺理论家尼蒂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