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摩衍那》(第2/3页)
第七篇,《后篇》。这一篇是后来窜入的。同第一篇一样,又是内容庞杂,头绪混乱。这一篇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讲罗刹的起源,讲罗波那的故事,也讲到哈奴曼的故事;二讲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在这一篇里,罗摩的性格几乎完全改变了。他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就决定让罗什曼那把正在怀孕的悉多遗弃在荒山野林中。蚁垤仙人救了她。她在仙人净修林中生下了两个儿子。孩子长大后,罗摩正举行马祠,蚁垤率二子来到罗摩朝廷上,让他们俩朗诵《罗摩衍那》。罗摩终于认出了他们俩就是自己的儿子。他又把悉多叫来。此时群神毕至。大地忽然开裂,悉多纵身跳入。罗摩追悔不及。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升入天堂,又化为毗湿奴。
全书的梗概就是这样。
这样一部书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呢?十分肯定的时间现在还说不出。无论如何,决不会一蹴而就,一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是几百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只能、而且必须确定产生这样一部作品的社会的性质。印度和某些国家的一些历史学者认为《罗摩衍那》写成的时代是奴隶社会。这种看法几乎已经成为定论。但是,我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讨,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都有些说不通的地方。我认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国王收的地租一般是产量的六分之一,难道这是奴隶主的剥削方式吗?最重要的一点是,此时已经有了土地私有制,而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是封建社会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印度早期历史上有没有土地私有制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但是,无数事例证明,印度除了“王田”和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以外,确实存在着土地私有制。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表现出封建社会的特点。比如道德范畴,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像奴隶社会那样简单、原始、支离、松散,而是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已经形成了比较周密的体系。
总之,我认为,《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的封建社会。时间是从公元前4世纪或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
怎样来评价这一部史诗呢?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罗摩衍那》总的倾向是歌颂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刹帝利国王的,歌颂他对奴隶主头子化身的罗刹王、婆罗门罗波那的胜利的斗争。这个倾向一般说来是进步的。本书男主人公罗摩是蚁垤用尽一切艺术手段来描绘的一个理想的英雄。他想把他写成忠臣、孝子、贤夫、良兄、益友。在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成功的是,罗摩在二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变成了一个英雄,一个神,一直到今天还受到亿万人民的崇拜。失败的是,也许是由于作者的世界观的限制,他实际上把罗摩写成了一个伪君子,一个两面派。到了公认是后人窜入的第七篇,罗摩那些美丽的外衣几乎统统都被剥掉,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封建暴君,一个维护封建道德的丈夫。据我看,书中真正的正面人物是罗什曼那。他反对命运,批判封建道德。他那些大胆而又有说服力的话,在印度古典文学中真如凤毛麟角。这无疑就是本书的民主性的精华,值得大书特书的。只有一个新兴阶级的代表人物才能有这样鲜明而且比较正确的思想。此外,一个本人是婆罗门但实际上在婆罗门看来却是一个异端的、唯物主义者阇波厘说的一些话,在梵文古典文学中也是异常难能可贵的。这当然也是本书的民主性的精华。可惜这两个人的言论和举动,在全书中只如昙花一现,后来再也见不到了。
同一切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一样,《罗摩衍那》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糟粕中,主要的有宿命论、封建道德、封建家长制、封建等级制、歧视妇女、歧视低级种姓等等。奇怪的是,这些糟粕几乎都集中表现在主人公罗摩身上。在作者的心目中,罗摩是完美无缺的,否则他就不会为罗摩卖这样大的力气。然而为什么这个被作者竭力歌颂的英雄却偏偏有这些我们认为是缺点的东西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我们同作者的价值标准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必须批判的。不批判,则二千多年来《罗摩衍那》在这方面造成的消极影响就不能肃清,而书中真正的精华也就不能放出光辉。
谈到艺术特色,《罗摩衍那》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人类社会、猴国和罗刹国这三个本书涉及的领域内,作者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艺术形象,比如罗摩、悉多、罗什曼那、哈奴曼、罗波那等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时候简直是呼之欲出。在描写矛盾方面,《罗摩衍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整个故事情节就是在矛盾斗争中展开的。此外,作者对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随时可见。印度全年的各个季节都描绘到了,而且感情充沛,笔酣墨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