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别让肉眼继续欺骗你,你有多少次误会了朋友
我们总哀叹世事无常,人心叵测,自己那一颗小心灵千疮百孔,可你知不知道,有多少次情殇,皆因误会产生。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的、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颜回涨红脸,嗫嚅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先吃的。”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感到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把握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也有很多关于朋友之间误会的故事。
牛书道和冯世伦本是好朋友,两人说得上话,好了半辈子。有一年,他俩在入冬时节结伴去长治这个地方拉煤。那晚,离家还有五十里,牛书道的煤车车轴断了,只好露宿荒郊,等天亮再说。好在大家有个伴。冯世伦问牛书道还有没有干粮,饿了。牛书道翻看了馍袋,说,空了。谁知到了半夜,冯世伦在起身撒尿的时候,发现牛书道躲在煤车后偷偷啃一个馒头。
从此俩人成了仇人。冯世伦是这样想的:明明有馒头,却不肯与朋友分吃,说什么患难与共,而且,是你的车轴断了,我才陪着你挨饿挨冻的。这样的人怎能再做朋友呢?他当夜就拉起自己的煤车走了。
而牛书道是这样想的:翻过的馍袋的确已空,谁知扯被窝睡觉时又滚出一个馒头来,因这时不好说还有干粮,才偷偷吃了,因为一个馒头,至于把好了几十年的朋友一个人扔在荒山野岭吗?太无情了吧。
以前是好朋友,又说得话来,觉得对方什么都好;但因为一个馒头,突然间看透了对方,看哪哪不顺眼,于是绝交。我们中国人什么都讲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不单是一个馒头的事,而是从一个馒头能扯出一大堆相关的人情世态。
下一辈的友情也是这样。
牛书道的儿子叫牛爱国,冯世伦的儿子叫冯文修,他们从小也是好朋友,说得上话,好了半辈子。牛爱国在闹离婚的时候,心情很坏,经常找冯文修诉说衷肠,哥俩握着手说话,以为这份友谊永远也不会变。
有一天,牛爱国去冯文修的肉铺割了十斤肉,因为神不守舍,割完肉忘了付钱。到了晚上,冯文修的老婆老马专程去收账,这时牛爱国才想起自己买肉忘了付钱。
从此两人闹掰了,像当年他们的父辈一样。牛爱国想,这么多年的友情竟抵不上十斤肉钱,几天前还一起说知心话呢,谁知一转身就来收账,难道我会赖账吗!真是人心难测。
其实,收账的事冯文修并不知道,是老马瞒着他去收的,但他听到牛爱国四处跟人说及时自己的不满,便也恼了,解释也不用了,反而大骂牛爱国,说他这样的性子活该离婚。牛爱国见对方把肉钱的事扯到自己离婚的事,而且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一时火起,抄起刀来要杀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市井作品恰恰揭示了中国式“千年孤独”的原因:人生本来就没几个朋友,有几个朋友,好着好着某天又闹翻了。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名,我们没有“管鲍分金”的慷慨气概,我们只会按小人物的观念和情感思维去处朋友,误会重重,不免为之唏嘘叹息。
我们每个人都误解过他人,也被无数人误解着。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被自己珍视的人误解,那种你视他为珍宝他误解你如稻草的伤痛,让人心碎万年。如何让误会少一点,让人情暖一点?
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句俗语说“眼见为实”。可是,孔圣人的例子却告诉我们,眼见未必为实。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或者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呢?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上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