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无宗教”条款
说起学校,这里没什么好选择,特别是对基兰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最后我们选了圣公会国际学校(Angl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这是现阶段对他来说最显而易见的选择,我们认为以他在伦敦读小学的背景,在这所学校会比较容易融入。他抗拒学习希伯来语。他不解为何他父亲自己激烈反对以色列政策,却又坚持要他学习以色列的语言。只要我开口提议“你难道不想学你现在住的这片土地的语言吗”,他就会与我争论数小时不休。
“我的朋友没有一个人说希伯来语。”
“但是你住在这里,你总得学着跟街上的人沟通!”
“有必要吗?反正这条街上每个人都说英语。”
“嗯,这个借口很糟糕,难怪英国人都不肯好好学第二语言。”
“我可以学法语。”
“法语在这里不管用。”
“以后总用得上。”
“但你现在住在这里。”
“那我学阿拉伯语。”
“希伯来语到底有什么问题?”
“它不实用。如果我以后想在阿拉伯地区旅行,阿拉伯语实用多了。你不是说我应该学一种实用的语言吗?”
“但如果你学希伯来语,你爸爸会很开心,因为这样一来你就能在犹太成年礼上读懂经文了。”
“我不想要什么成年礼,我又不是犹太人。”
“你是半个犹太人啊。”
“我才不是。犹太身份是从母方传承而来的,才没有什么半个犹太人这种说法。”
“但生理上你有一半的犹太血统啊。”
“妈妈!宗教又不会通过生物学遗传!反正就我所知,我不是犹太人。”
“别瞎说了!你不要一直给我找麻烦,像个青少年一样跟我唱反调。犹太教也是一种文化身份,所以你是半个犹太人没错。”
“就算这样,我还是没必要学希伯来语。”
只要谈起身份认同的话题,他的反应总是比我机智。他很早就声称,根据犹太律法,他不是犹太人。他是从哪里学会用这般强硬的言语捍卫自己的立场的?想必有一部分是从他父亲身上学来的,除了他对希伯来语的态度以外。他见识过他父亲不厌其烦地在公交车、出租车与机场安检柜台测试以色列人的仇外情结;基兰常看见他父亲故意在以色列公交车上打开阿拉伯语报纸,好激怒那些自寻烦恼的乘客;他见过他父亲在周六夜晚趁那些旅居此地的犹太教徒聚集在我们房子隔壁的犹太教堂进行安息日结束后的仪式时,放送喧哗的阿拉伯音乐;每回我们开车行驶在路上,基兰总会听见他父亲怒气冲冲地叫嚷着3路牌上头往往没有阿拉伯语,就算偶尔标示了阿拉伯语,也会被喷上各式种族歧视的涂鸦。
关于多数以色列人对待阿拉伯语的态度,我其实无法真正反驳这个十一岁孩子的观察结果。这片土地上将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说阿拉伯语,不只是巴勒斯坦人,还有大部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也是如此,这些阿拉伯犹太人占以色列总犹太人口约达半数之多。但阿拉伯语不只在日常生活中缺席,甚至连像“Galgalatz”这样的流行乐广播电台都甚少听见阿拉伯音乐。
里欧觉得这样孤立阿拉伯语的态度令人哀伤,因为其实在伊拉克犹太人家里,更常听见的是来自埃及的阿拉伯乐天后乌姆·库勒苏姆的歌曲,而非希伯来语流行乐。当坚贞的犹太教徒把阿拉伯语从路牌上抹去,同时也抹去了一大段自己的历史3犹太人的中东史。生于十二世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区的迈蒙尼德是史上最伟大的犹太哲学家之一,他的多数作品正是以阿拉伯语出版。以色列几乎是以举国之力,近乎偏执地想将阿拉伯语抹除得一干二净,就连后天皈依的犹太教徒对此也同样狂热。就像巴基斯坦的教科书,故意略而不提印度两大史诗作品《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这么做是在改写历史,以除去印度文化对其人民的影响。打开以色列的电台,听不见阿拉伯音乐,反倒是英语流行乐以压倒性优势充斥于无线电波之中,这一切一再显示出,即使欧洲犹太复国主义已于六十年前获得胜利,创建了以色列,但至今以色列仍深陷迷思之中。尽管现实世界里,它的地理位置在中东,但它有一颗不规律跳动的欧洲心。
尽管基兰百般不愿,里欧与我还是决定他应该继续学习希伯来语作为第二语言。他对希伯来语的抗拒始终令我感到困扰。经过为期一年、每周三小时的希伯来语课程之后,他仍无法说出像“我饿了”之类简单的句子。玛亚却成了完美的“以色列”儿童,说着一口完美的德系犹太腔,算是弥补了她哥哥对希伯来语缺少的热情。
尽管里欧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希伯来语,但并无意把女儿养育成以色列人。我们选择送她到耶路撒冷唯一的一所兼容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的幼儿园。这家和平幼儿园位于西耶路撒冷优雅的基督教青年会综合大楼一楼。这栋有着状似阳具的钟塔的建筑位于高级的大卫王街,是耶路撒冷的地标之一,许多协助巴以小区互动交流的机构皆设于其中。然而无论这里怎么开放,终究有其局限,毕竟这里由以色列人管理,我应该早有心理准备才是。果不其然,当我填写幼儿园入学表格时就碰上了麻烦,上头有一格要求填入申请人的宗教信仰,而我一如过去填写各种申请表格的做法,在该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