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Persuasive——不要当小透明 第四节 “收礼只收脑白金”,为啥是个好广告?
不想当“小透明”,就要给人留下记忆点。可是,出色的人这么多,又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是靠旁门左道“博出位”。怎样做才是让别人记住你的正途呢?
比如说,演讲比赛很多人都看过,同一个主题,上一个表演者刚刚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掌声雷动后,听众再接受一轮同样强烈的触动,马上就会忘记刚才为什么给上一个人鼓掌。又比如说,面试时,每个人都尽量让自己的简历充满闪光点,但是别忘了,人家一天要看成百上千份这样闪光的简历,眼睛都快闪瞎了,谁能记住你精心设计、自鸣得意的那些小心思?以上这些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你还在“红海”里跟人厮杀。是的,记忆点也有红蓝海之分。在红海里,除非做到无可争议的第一,否则就会泯然众人,不过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
这时,你还是应该向广告学习。广告是一种脱颖而出的艺术。特别是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每个需求场景都有无数竞争者,所以广告行业找到了一种帮助产品跳出红海、进入广阔蓝海市场的方法,那就是:扩张使用场景。
举个例子,美国早期,像啤酒这种东西,都要在假日欢聚时,才能跟亲朋好友一起喝。因此,各家品牌的啤酒,宣传的场景其实都差不多。好比在20世纪70年代,麦格啤酒(Michelob)最早推出的广告词就是“节庆最宜麦格”。可是,将喝酒局限于节庆假日,范围显然有点儿窄,跟其他同类品牌竞争起来也没有明显优势,销量也并不理想。所以一年后,麦格啤酒的广告词就改成了“周末假日,最宜麦格”。这样一来,在消费者心目中,麦格啤酒的场景是不是就悄悄扩张了?更有意思的是,在把“周末”纳入到消费场景后,麦格啤酒的广告词又悄悄扩张了“周末”的概念,改成了“何不在每个礼拜,给自己加个小周末”。这招很厉害,毕竟每个礼拜工作那么辛苦,何必要忍到周末?想喝就喝!什么时候想喝,什么时候就是周末。即使场景已经扩张到这个地步,麦格还是不满意,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再度推出广告词:“夜晚最宜麦格!”到了这个程度,基本就是每晚一瓶了。
观察下来,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最初的“节庆最宜麦格”“周末假日,最宜麦格”再到“何不在每个礼拜,给自己加个小周末”“夜晚最宜麦格”,这一系列广告词里,没有任何一句是在形容麦格啤酒有多好喝,它所宣传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使用产品的场景”,一步一步将喝啤酒的场景逐渐扩张,让消费者在心理上觉得喝啤酒不再是为了“庆祝”什么事,只要让自己“开心”就好,巧妙地打造了产品的独特优势。这个扩张场景的过程,迅速帮麦格找到了竞争最少的蓝海,脱颖而出。
这种拓宽场景的定位策略在别的行业一样有效。比如中国人都知道的脑白金,当其他的保健品广告都在不遗余力地宣传产品功效时,脑白金的广告却只有几个动画小人儿,穿着喜庆衣服,在电视上蹦蹦跳跳,然后说出那句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单从销量看,脑白金无疑是成功的。截至2017年3月,脑白金累计销售4.6亿瓶,连续16年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保健食品,市场份额高达10.13%。那么,作为一个保健品,脑白金具体的功效是什么?如果不查资料,相信没几个人知道它是用来“润肠通便,改善睡眠”的吧。这就奇怪了,一个你根本说不上用途的保健品,为什么这么火?对于要吃进身体的保健品,我们不是都特别小心、再三确认其功效与质量吗?为什么对脑白金,却如此疏忽?
因为,脑白金在拓宽场景的同时,还利用到了我们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这个概念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选择消费时,常常以场景作为消费的划分,而不是实际金额。在人们心中,就好像有一个个隐形的账户,把自己要花的钱,区分到不同账户里。比如许多年纪大的女性,平常买菜,一块两块都要斤斤计较,可是一旦买起保健品(虽然很可能主要成分跟蔬菜也差不多),花钱却一点儿也不手软,因为保健品的花费在她们的心理上是另一个账户。又好比,虽然辛苦工作赚来的1000元和你中彩票得来的1000元,从客观角度上说并无区别,但你却更可能会拿中彩票的收入来购买奢侈品,因为这笔钱在心理上也放在了另一个账户里。所以,如果想要消费者在你的产品上花更多钱,与其强调产品有多好,是如何的一分钱一分货,还不如让他们觉得你的产品是要在“另一个场合”消费的。原本放在家里防停电的蜡烛,用在烛光晚餐、浴室香氛上时,哪怕价格贵上十倍,你也肯定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