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浪漫主义的夕照中 (第4/5页)
撒旦啊,我赞美你,光荣归于你,
你在地狱的深处,虽败志不移,
你暗中梦想着你为王的天外!
让我的灵魂有朝一日憩息在
智慧树下和你的身旁,那时候,
枝叶如新庙般荫蔽你的额头!
而后者则有《毁灭》这样的诗,把诱惑中的欢乐当作远离上帝的痛苦,流露出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从而陷入被恶魔毁灭的恐惧之中:
魔鬼不断地在我的身旁蠢动,
像摸不着的空气在四周荡漾;
我把它吞下,胸膛里阵阵灼痛,
还充满了永恒的、罪恶的欲望。
恶魔无处不在,狡猾地投其所好,阴险地张开诱惑的罗网,而落入圈套的人则在欢乐中遭到毁灭,这种过程在诗中被揭示得异常清晰。尤其难得的是,被诱惑者具有清醒的恶的意识,对犯罪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而有步骤的分析。
这也许是波德莱尔比先前的浪漫派诗人高明的地方。在《魔鬼附身者》、 《薄暮冥冥》等诗中,也都于清晰的描绘中见出深刻的分析。远行,逃逸,怀旧,异国情调,是《恶之花》的重要主题,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基本的主题。波德莱尔并没有在很多地方留下足迹,相反,他也许是当时的诗人中旅行最少的人。他只是在巴黎这座“病城”中频繁地更换住所,他那些神奇瑰丽的旅行都在头脑中进行。当然,他有过一次不情愿的远航,虽然他中途匆匆返回,却给他带来了意料之外的“财富”,使他生出无穷无尽的幻想。于是,大海,航船,海鸟,香料,远古,异域,等等,就都成了他心爱的形象和梦幻的天地。
其它如“时间”、“自然”等主题,也都在《恶之花》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都蒙上了一重浪漫主义夕阳的余晖。总之,《恶之花》的浪漫主义色彩随处可见。然而,这是一片在夕阳中开放的花朵,它们不是高扬着头,轻轻地迎风摇摆,而是微微垂首,陷入痛苦的沉思。
波德莱尔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社会革命的浪漫主义者,较之前辈或兄长,他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并未亲身经达 1830年七月革命,也没有体验过二、三十年代的那些浪漫主义者的狂热和激情,但是他对七月革命后浪漫派的迷惘和消沉却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波德莱尔是在浪漫主义的颓风中成长起来的。早在1838年,他才十七岁,就敏锐地感觉到当时文坛上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过分的、怪诞的、浮夸的……”他在写于四十年代初的中篇小说《舞女芳法罗》中对浪漫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清算,借主人公之口说道:“可怜我吧,夫人,更确切地说,可怜我们吧,因为我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弟兄;是对所有的人的恨,对我们自己的恨,使我们说了这么多谎话。我们不能通过自然的途径变得高贵和美,我们感到绝望,这才把我们的脸涂得稀奇古怪。我们一心一意地矫饰我们的心,用显微镜研究它的可憎的赘瘤和见不得人的疵点,并且恣意夸大,因此,我们不能用其他人所用的那种语言说话。他们为生活而生活,我们却为认识而生活。这就是奥秘所在。……我们像疯子一样地进行心理分析,越想了解就越疯得厉害……”这是三十年代后期登上文坛的那些浪漫派的自白,也是一代青年的绝妙的心灵画像。波德莱尔是过来人,既有深切的体验,又有清醒而冷静的目光,尤其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分析精神,所以他能够做出这样鞭辟入里的批评。
斯丹达尔曾经给浪漫主义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波德莱尔继承并且深化了斯丹达尔的这种观念,对浪漫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解:“对我来说,浪漫主义是美的最新近、最现时的表现。”所谓“最新近、最现时”,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脉搏、时代的精神。因此,他认为,需要给浪漫主义灌注新的生命,关键并不在于主题的选择、地方的色彩、怀古的幽情、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觉的方式”,即新鲜的感受,独特的痛苦,对现代生活的敏感,即勇于挖掘和表现现代生活的英雄气概。他指出:“谁说浪漫主义,谁就是说现代艺术,——也就是说:各艺术包含的种种方法所表现的亲切、灵性、颜色、对无限的渴望。”因此,不能在外部寻找浪漫主义,只有在内部才能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