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九首)(第3/5页)

[1]刘《隋唐嘉话》卷下:“高齐兰陵王长恭,白类美妇人,乃着假面以对敌,与周师战于金墉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乃为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今‘人面’是。”当是古曲入词者。“人面”,即后来舞台上所用代面,又演化为脸谱。本篇为周邦彦代表作之一,在南宋绍兴年间颇流行,歌以送别,又本曲凡三换头,称“渭城三叠”,见毛幵《樵隐笔录》。

[2]开首第一段借柳说起。

[3]“隋堤”,汴河堤,为隋炀帝时所筑。

[4]“飘绵”,飞柳花。陈注:“隋炀帝疏洛为河,抵江都宫,道皆种柳。”白居易《新乐府.隋堤柳》:“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5]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故国”,这里作“故乡”解。

[3]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旅食京华春。”“京华倦客”,作者自谓,时客汴都。

[7]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缕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与本篇词意相近。

[8]缴上启下。以下说自己也要离开这里。“又酒趁哀弦”三句,眼前实景。

[9]古代钻木取火。《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注云:“春取榆柳之火。”宋代清明有赐新火之制,仅限于宰执学士等,亦云“榆柳之火”,详见《春明退朝录》卷中。这里不过用作辞藻,点缀禁烟节令。在民间烧柴薪亦还有“改火”的风俗。如苏轼《老饕赋》“火恶陈而薪恶劳”,自注:“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可见其他各地还有灭旧火而生新火的,即所谓“改火”,只是不必钻木。在此词不过用作点缀禁烟节令的辞藻而已。

[10]寒食禁烟禁火本有一段时期,后来将时间缩短,便将这剩下的最后两三天称为寒食节。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绵上火禁计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这是南宋时的情形。

[11]“愁”字绾以下,直至本片结尾“望人在天北”。下片“念”“渐”,并领头字,各绾两句八字。“愁”者,预愁,想象别时光景。

[12]以自己南去,故“望人在天北”。

[13]“津”,渡口。“堠”,守望之所,每五里、十里一个。

[14]一句中含两意,一日光景已近黄昏,春光却无限,也是无穷的。前人多有美评,如谭献评《词辨》、梁启超评《艺蘅馆词选》。

[15]想象去后定将回忆京华往事,即所谓“旧踪迹”。

[16]结用六仄声字而分去上,实笔拙笔。本词押入声韵,《樵隐笔录》云:“至末段声尤激越。”

满庭芳[1]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2],午阴嘉树清圆[3]。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4]。人静乌鸢自乐[5],小桥外新渌溅溅[6]。凭阑久,黄芦苦竹[7],拟泛九江船[8]。年年,如社燕[9],飘流瀚海[10],来寄修椽[11]。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12]。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13]。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14]。

[1]汲古阁本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时元祐八年癸酉(1093),作者任溧水令。溧水,今江苏省镇江专区属县。

[2]“老”“肥”二字均形容词转作动词,言雏莺渐长,梅子已肥。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风蒲燕雏老。”杜甫《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红绽雨肥梅。”

[3]“嘉树”见《左传》昭公二年。刘禹锡《早夏郡中书事》:“华堂对嘉树。”又《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

[4]“地卑山近”,兼用白居易“湓城地低湿”意,见下注[7]。南方黄梅天潮湿,衣服容易生霉,须以炉香熏之。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二:“衫裛翠微润。”

[5]陈注引杜甫诗“人静乌鸢乐”,检今本杜集无之,当是佚句,未可知;或陈误引他人诗。王安石《永济道中寄诸弟》:“似闻空舍乌鸢乐”,在周词之前,盖皆用《左传》襄公十八年记平阴之战:“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句意。“鸟乌”“乌鸢”字面虽有别,而意可通。(《颜氏家训.文章篇》谓《汉书》朝夕乌事,文士每误作乌鸢用之,可参看。)乌鸢连用,见《周礼.夏官》:“射鸟氏……以弓矢殴乌鸢。”《尔雅.释鸟》:“鸢,乌丑,其飞也翔。”盖古以鸢为乌类,故二字连举。

[6]“新渌”,从汲古阁本。“渌”,水清。“溅溅”水声。

[7]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8]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李善注引应劭曰:“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也。”陈注引杜诗:“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绝句九首》之七)杜甫之意希望出峡东下,而周词却说想离开这江南卑湿之地,与原典似乎相反,而意却相通,总是客居在外,不大得意,引起下文事实上的不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