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4/14页)

孩子们对“社会”的感觉扭曲而逆反。所有的孩子都充满理想和虚荣,笃信绝对自我。我在童年时代,对穷人的生活处境也没怎么想过。我模糊地揣测,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很有可能是自作自受,也许犯下了共同的罪孽,所以现在才遭到惩罚。有时我听到这样的议论,说穷人们懒惰,不爱干活儿,一有钱就酗酒。因此,我对穷人感到更多的是厌恶,一想到他们就心怀鄙视。假如有乞丐按门铃,我会毫不掩饰地用敌意的眼神盯着衣衫褴褛的人,心里猜想:他肯定是个懒骨头,所以才不顾廉耻地上门讨饭。没有,肯定没有人教过我“阶级憎恨”。成年人、家庭和学校对这个令人难堪、粗鄙、复杂的问题大多避而不谈。教育暗中扭曲了孩子们的思维,给他们信号,暗示他们不应该往那边看。从来没有人开诚布公地教过我,但我对“穷人”还是偷偷地怀有敌意。

我揣着自己的全部理想跟家庭紧紧拴在一起,家庭则带着全部的本能隶属于一个阶层。在这个阶层之外的人和利益,对我来说都不过是一些粗鄙之物,一些不成形、不明确的东西,一些垃圾。是的,即使在教堂里面,我也用这样的口吻跟穷人说话,像对一位病人,他该对自己的病承担责任,因为他没“照顾好”自己。

11

午饭之后,我跟家庭教师一起复习拉丁语,读几页历史,背几段《托尔迪》,或者划拉几篇匈牙利语作业。尽管我在笔记本里就“奥朗尼·雅诺什笔下的女性人物”密密麻麻写了三页,但我对奥朗尼·雅诺什依旧所知甚少,对女人根本就不了解,更不要说诗人想象中的女性人物了;之后,我练一小时钢琴,或字迹工整地将头一天课上马德莫塞莱·克雷门汀做的听写练习誊写一遍;假如下午还能剩下有阳光的一个小时,我要出门“散步”。这种规定的散步,要比在学校上课更令人生厌。不论春夏秋冬,我每天早晨都要六点半起床,七点钟必须参加弥撒,八点到下午一点听课;有的时候,下午也要去学校上美术、声乐或体育课。我们的作息时间被安排得那么紧张,就像在战争时期服军役。在每年的复活节和九月份,我们得到新衣裳。在圣灵降临的前几天,母亲到当地的廉价商店为我们选购新衣,虽然衣裳我不得不穿,但我从来不能苟同她的“实用眼光”。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她允许我根据自己的眼光买一双“我想穿的鞋”;午饭后,母亲递给我一张面值五十克罗那的钞票,当晚,我买回一双在我们城里所能找到的“最贵的鞋”:不是我们平时常穿的那种系扣的皮靴,而是一双明黄色、系带式、羚羊皮的公子哥鞋,总共花掉四十克罗那。母亲一看就气哭了;这双鞋成了能让家里人唠叨几年的话题,就连远房的亲戚们都摇头叹息,说我如果不赶快改好,“我以后不会有好结果”。的确,我自己也很着急,惶然无措地这样觉得,“我以后不会有好结果”;我努力在家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弹琴,背书,忍受无聊。家规严厉,不可逾越,我们只能俯首帖耳,像蜂巢里的蜜蜂,被夹在六角房孔的蜡墙之间。终于有一天,这曲田园牧歌结束了。

有一天早晨,我离家出走。那年我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