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第2/6页)
你想去好的环境,但好的环境就一定会接纳你吗?你想去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世界五百强企业就一定会聘请你吗?
那该怎么办呢?各位可能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这个社会的本质就是“需要”和“有用”。如果你希望到一个理想的新环境去,你就要先想一想这个环境需要什么样的人,针对它的需要,你是不是有用。说得更清楚一点,你想要改变你所处的环境,第一步就是改变你自己。如果你不能让自己成为新环境需要的人,你就永远不可能到那个环境中去。
李斯不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地方政府的小公务员,而他也明白想要改变所处的环境,就必须先改变自己。但是人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自己呢?只有一个字:学!古人说“不学无术”,反过来想,只要你肯学,就会有术。只有学习和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荀子像
李斯是个聪明人,既然要学,就要找最好的老师学。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就是战国晚期,他所能找到的天下最好的老师就是荀子。学什么呢?学“帝王之术”。
“卿”是尊称,荀子曾在当时天下学术最兴盛的齐国三次担任祭酒,这个职位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担任。后来祭酒也被沿用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的学职。
什么是“帝王之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的方法。什么样的人会需要统治之术?当然就是统治者。于是李斯便可通过助统治者成就真正的帝王之业,来替自己的人生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人就怕学不成,一旦你“学已成”,确实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后,那接下来就不是环境挑你,而是你挑环境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有用,人家需要你啊!
因此,学成之后,接下来就请你慎选环境。有些人才学出众,但他不懂得挑环境,或者挑错了环境,一生照样没有出头之日。举个例子来说,名臣百里奚在出仕秦穆公之前便是如此,他一共挑错了三次环境。
第一次,他打算出仕齐国的国君无知,幸好好友蹇叔劝他别去。无知本来靠弑君自立,不得人心,后来果然被杀,齐国爆发内乱。如果百里奚当时成为无知的臣下,就可能卷入这场大难之中。
第二次,他打算出仕周室的王子颓,好友蹇叔又劝他别去。王子颓把周天子赶走,自立为王。后来列国联军勤王,又把王子颓杀了。如果百里奚当时成为王子颓的臣下,就可能一起被诛杀。
第三次,他打算出仕虞国的国君,好友蹇叔又劝他别去,但这次他没听蹇叔的话。后来虞君为了贪图晋国送来的宝马玉璧,借道让晋国的军队伐虢,等虢国灭亡后,晋国就顺便把虞国也消灭了,百里奚先是成为阶下囚,然后又沦为奴隶。
幸好百里奚后来被秦穆公重用,在秦国大展所长,这才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在这里请各位把书合上:
如果你是李斯,你已跟随荀子学成了帝王之术。在战国七雄之中,你会选择到哪一个国家去?
按常理推测,不管是出于爱国心还是从对环境的熟悉程度来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自己的祖国,对李斯来说也就是楚国。楚国是南方大国,如果好好振作一番,未必不能打败秦国。
可是,“楚王不足事”啊!楚王的条件,并不足以让人侍奉他。在那个时代,“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就是商鞅当年为什么要反复试探秦孝公的原因。《孙子兵法》所谓七计中,以“主孰有道”为第一要件,就是因为碰上无道的领导者,任你有千种智谋、万般本事,他不听,你也是要失败的。
楚国是当时东方六国之一,楚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就更糟了。韩、魏屡次败于秦国,基本上是苟延残喘。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燕国在子之之乱后,齐国在诸国入侵后,基本上都已元气大伤。因此对于一心建立功名的李斯来说,就只剩下一个选择。
秦国!当然只有秦国!
这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而且此时正值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夕,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我每次读这段历史都在想,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绝对不止李斯一个,光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就有齐国人茅焦和大梁人尉缭等。天下有这么多人才日夜奔向秦国,秦国怎能不强大!
李斯认为只有在秦国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的抱负,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毅然决然西入强秦。李斯到底想要什么?是要在历史上留名吗?不是。是要让天下免于战争之患吗?不是。他一生自始至终,想的就只有一个目标,这在他向老师荀子辞行时所说的话中,表达得一清二楚。